小孩「瞓捩頸」勿輕視 持續或患罕見頸疾

2021-08-05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兒童「瞓捩頸」的情況持續,痛楚維持一周仍未散去,有可能已患上「寰樞椎旋轉脫位」(AARD)的特殊小兒頸椎病。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張文智表示,由於此病比較罕有,呼籲家長如發現兒童有類似情況,不要誤以為只是「瞓捩頸」而進行不當手法治療,反應盡快向骨科醫生求診,以免增加日後復發的機會,甚或導致頸骨出現結構性變化而造成「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OAARD)。

「她那日一起身說頸有點痛,但當時沒有為意。」張太九歲大的女兒在年尾時間出現頸痛,初時只以為是因常上網課用電腦才那樣,故只簡單為其按摩了事。惟女兒頸痛情況愈趨嚴重,扭頭時更需要轉動全身,故先後去跌打師傅、脊醫及私家醫院急症室求醫,惟均未有發現女兒的骨頭有問題,部分只處方止痛藥了事。個案最終輾轉五個月後才確診患上「寰樞椎旋轉脫位」,並獲得適當治療。

「寰樞椎旋轉脫位」是指於頸部第一和第二椎骨之間的異常旋轉脫位,令到兩者不能同時轉動。張文智表示,七成患者為十二歲或以下兒童,一般病徵都是頸痛,情況跟「瞓捩頸」無異,故較難發現。他續指,於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收到的十個個案中,有七人都因未有及時治療,部分個案更因做不適當的手法治療,如脊骨療法、物理治療或傳統的跌打治療,而導致頸骨出現結構性變化而造成「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OAARD),即頸椎及顱骨(枕骨)關節連帶脫位,並增加日後復發的機會。

他以另一個案為例,十歲時的Natalie因誤診為「瞓捩頸」而延誤治療,其後即使康復,兩個多月後卻再次感到頸部疼痛。醫生為其進行頸部牽引治療、戴金剛圈等亦未有改善,最終需要做頸椎融合手術。

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高日藍表示,如「寰樞椎旋轉脫位」可及時發現,可免結構性變化及安排非侵入性治療,否則可能需要進行「Halo重力牽引治療」,將金屬針插入顱骨,亦可能需要接受頸椎融合手術,甚至顱骨與頸椎融合手術。以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收到的個案為例,十人最終有一半需要進行「Halo重力牽引治療」,兩例最終更需要進行頸椎融合手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