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香港教育要多管齊下和多方權衡

2023-04-19 00:00

香港教育生源不足的問題日趨嚴重,教育界和社會各界日益感受到箇中壓力,紛紛提出應對方法,展現出對教育求治謀興的熱情,這是以往教育深陷政治泥沼時代所罕見的團結精神,令人動容。總括來說,各方提到的解決方法,不外乎刺激本地生育、引入內地學生,以及諸如小班教學和減少叩門位之類的教育行政調適措施。對於刺激生育方面,這本身已不僅僅是教育和生源方面的議題了,幾乎所有經濟民生政策都可與之相關,在此不贅言。

先說引入外來學生,絕大多數提議者都很自然想到引入內地學生,何況這也配合現時特區政府的各類人才引入措施。筆者當然支持,但想提醒幾點:第一,實事求是地說,內地尤其大城市也開始面臨人口老化和年輕人不婚不育的「丁克」現象,加強香港與內地教育交流是正確的,但不宜狹隘地理解為引入內地學生來填補本港人口生源不足。特區更應該把兩制的差異用於吸引更多東南亞華僑子弟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哪怕最終大部分外來學生是來自內地、小部分來自海外也可取,不能把所有壓力都轉移到內地。
外來生未能改善DSE報考人數

第二,就算從引入內地學生的角度來看,家庭條件相對優越的家長(其實佔的比例愈來愈高),更為傾向選擇本港的國際學校和第一組別的傳統名校。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至少帶來兩個後果,首先是名校申請變得更為擁擠,收生不足的非名校其實未必能受惠。其次是大量內地家長學生首選與本地課程無關的國際學校、國際課程,最終對提升本地教育也沒有甚麼實質的益處,DSE報考人數持續下降的趨勢仍舊扭轉不了。

筆者對於國際學校和各種國際課程並無偏見,恰恰相反,我非常欣賞它們在課程、教學法和學生評核方面的創意和跟得上科技發展大潮。香港本地教育雖然經過2000年的學制和課程改革,當中也引起過很多的爭議,但當年啟動教改的主事者還是非常具有專業眼光,對於全球教育發展趨勢也是極具專業敏感度,不僅不能全盤否定,相反今天應該重啟這種主動創新精神,為優化香港教育而打開新局面。這不僅配合特區由治及興的新發展思路,也與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至少保持並駕齊驅。須知道當我們在2019年與黑暴作鬥爭之時,新加坡正開啟全新的教育改革,從課程到學校、從教學到考評,可謂翻天覆地,充分吸收國際課程的優點,並將之融入該國教育體系,難道我們不應急起直追嗎?教育最終還是要培養未來世代的競爭力和應變力,課程、教學和評核的質素優化,不僅決定招生的吸引力,更決定這個城市的發展未來。
鄧飛
中學校長
立法會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