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啤酒廠「再工業化」 產量飆5倍
2023-04-21 00:00
(星島日報報道)近年政府大力推動「香港製造」再工業化腳步,為注入更大動力,政府在2年多前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20億元,以推行新的「再工業化資助計畫」,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智能生產,最高資助額達項目總支出的三分之一或以1500萬元為上限。有參與該計畫的啤酒廠與政府合作,共耗資800萬元引入智能生產,在減少20%原材料的情況下,釀造的容量可提升至原來的3倍,產量最高更可提升5倍。該廠表示,現時項目已進入科研數據觀察期,對前景充滿信心。
政府的「再工業化資助計畫」是以1(政府)比2(公司)的配對形式,由政府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截至上月中,計畫委員會共收到49宗申請,已評審45宗,並同意支持30宗涉及50條智能生產的申請,涉及食品製造及加工、醫療器材、建造材料、生物科技、納米纖維材料、製藥(包括中藥)、器材配件、紡織及製衣、電子和衞星製造等行業,總資助額超過2.7億元,而企業配對資金約為7.3億港元。但其中有8宗在獲得支持後,因生產者經營環境及公司自身規劃轉變而自行撤回申請。
隨時可用手機監察生產情況
該公司專業釀酒師杜景琛表示,目前在啤酒發酵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之一,是如何能實現精確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控制。若有一個環節出差錯,成品的口感會截然不同。在未有智能生產前,釀酒師須在7至14天的釀酒過程中手動調節和記錄數據,但手動和目測始終難以實現精準地分析成品,以及檢討中間環節的控制。而酒液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和令溫度上升,如不及時進行減壓和溫度調節控制,會導致啤酒口感受影響,甚至發酵失敗。
他續說,引入智能生產後,釀酒師現可通過電腦控制溫度、氣壓,發酵過程亦可通過屏幕隨時隨地監測和收集數據。現時更可時刻在手機或電腦上看到生產情況,之後亦可重溫和檢討工作中的失誤,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他又提到,之前該公司有8名釀酒師,智能生產啟用後,人數不減反升至19人,主要是需增聘一些專門科技人員,協助分析和檢查釀酒前中後期間數據。
談及引入智能生產的困難,杜景琛說,項目開展初期正值疫情期間,外籍工程師未能到現場指導自動化設備,故在進行遠程指導的初期有一定技術困難,但現已克服。馬藝嘉就提醒有同樣需求的生產者可規劃好發展目標,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並與創科署積極溝通以解決技術和創新的問題,自有更有成功機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