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兩地誤解日益加深 人心融合亟需重視

2023-06-13 00:00

本月初,國泰航空事件在香港和內地引起了軒然大波,儘管國泰航空在第一時間內作出處理,發表聲明並解僱三名涉事員工,但仍未能平息眾怒,事件持續發酵。這件事從表面上看,是空乘人員的服務態度問題,除了國泰應通過此事吸取教訓,將扭曲了的企業文化「復原」,回到一個航空公司應有的素養和體面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該事件背後,香港和內地兩地雙向誤解日益加深、人心難以融合的困境和難題。
通關迎部分內地客「差評」

2008年之後,從「雙非」兒童引發的「蝗蟲論」,到「一泡童子尿」的歧視,以及之後的「佔中」運動和2019年「修例風波」等社會事件,逐步引發內地人對香港的長期不滿和負面印象,原本只是屬於香港本地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在社會事件的推動下演變成為「兩制」下香港人與內地人的衝突問題。尤其在網際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事件通過網際網絡實時出現在民眾眼前,從而激發出民粹主義,導致兩地民眾相互謾罵愈演愈烈,誤解也愈來愈深。今年初兩地全面通關後,香港政府大張旗鼓推出多項活動迎接旅客,沒想到卻迎來部分內地遊客的「差評」。有網紅博主以「挑戰在香港一天說普通話」為主題拍攝視頻,並表示遭到了許多白眼和歧視,這又引起不少兩地網友的爭論和對峙。先不論這一遭遇是真是假,但在不少從來沒來過香港的內地人心中,他們似乎早已認定「內地人來到香港旅遊就一定會被歧視」,在網上表示「不屑」來香港。如果這樣的想法一旦形成,無論對方是否有歧視之意,遊客都很容易先入為主地曲解為是歧視,誤解只會持續加深。此次國泰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正正是內地人對香港長期積聚的負面印象的集中爆發的體現。

另一邊,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國泰航空而否定整個香港社會,但香港對內地的偏見,似乎也無處不在。以疫情期間為例,當時內地醫護來港援助也引起不少風波,有香港記者一開始便問及官員假如內地醫護犯上醫療失誤,市民該如何投訴,提問的背後顯然反映了部分香港人對內地人的偏見和傲慢,潛意識裏早已認定內地醫療不行、專業程度不夠。回想過去,港人與內地曾經同心, 2008年汶川大地震港人感同身受,捐款高達220億元;同年的北京奧運,更有不少香港人以身為中國人倍感自豪。如今雙方偏見卻愈來愈深,溝通失效,後果不容小覷。

以青年為例,其實香港不少青年,都出身本港名校,專業能力強,並具有國際視野寬廣、掌握兩文三語等優勢。然而,在經歷了2019年「修例風波」後,輿論場中對所謂「廢青」的討伐一刻也沒有停止,每一次指責都伴隨一次大規模的網絡「口水戰」。漸漸地,在許多內地同胞心中,香港青年已經和「廢青」畫了等號,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公平的。我們必須承認,香港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年輕人要解決住房問題,要獲得更廣闊的上升空間,要降低失業風險,要追求更踏實的生活,這些工作生活中的困擾客觀存在,希望香港特區政府正視並切實解決問題的願望可以理解。而對於那些當初的確犯了錯的青年群體,他們已經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對這一部分更生青年,他們值得擁有第二次機會,擁有重投社會、回報社會的權利,不應再被貼上「廢青」、「曱甴」的標籤。
讓兩地心理上成真正「一家人」

內地與香港的一部分人互不認同,甚至互相憎惡並非一朝一夕,但這並非全部都事關「歧視」,更多時候其實只是雙方的誤解和分歧,雙方媒體都不該把互聯網上最激進的聲音看成是彼此社會的主流態度,否則兩地居民之間的互信度會降低,社會不穩定因素亦會隨之上升。在由治及興、兩地交往日益密切的當下,我們不僅僅要尋求經濟上的合作,更要尋求人心上的尊重與融合。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當然很難,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去思考,兩地政府、社會和個人如何共同努力,如何通過長期不斷真誠地對話、溝通,增強理解、消除誤解,讓雙方在心理上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張業維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副主席、
香港青年聯會會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