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大漠下的寶藏

2023-07-17 00:00

呂志和博士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解員介紹下,參觀莫高窟的不同洞窟,親自感受敦煌壁畫之美。
呂志和博士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解員介紹下,參觀莫高窟的不同洞窟,親自感受敦煌壁畫之美。

上周筆者陪伴呂獎創辦人暨董事會主席呂志和博士,受邀前往敦煌,參與「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

樊錦詩老師是呂獎「正能量」獎得主,表彰她窮一生的精力、不惜離鄉別井,大半輩子堅持不懈守護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育這個薈萃中西文化、累積逾千年歷史的文化瑰寶。是次我們團隊再次到訪,在敦煌的藝文氣息下重拾對這裏久違了的感動,也希望與讀者分享。

莫高窟獲歷代許多偉人致力保護,樊老師常說,就是因為它的美讓人迷醉:「敦煌石窟的悠久歷史,它的博大精深,它的燦爛輝煌,打動了我們這兒所有的人。」

敦煌石窟藝術博大精深,造窟規模宏偉,內容包羅萬象,彩塑與壁畫爭奇鬥艷,卻又相得益彰。莫高窟就保存壁畫達四萬五千餘平方米,筆鋒細膩,擅於靈活地描繪事物的多樣性和細節,按內容可分尊像畫、故事畫、經變畫、佛教史迹畫和供養人畫像等,實際涉及內容卻更廣,包括人物、山水、花鳥,反映經濟、科技、宗教信仰、中西交通等等,種種作畫描繪當時的生活,其實就是一部牆上的歷史百科。壁畫創作年代歷北朝至元代千年,實為中國繪畫史的縮影。畫師面對的並非一張紙,而是洞窟裏的整體空間,不僅先要把壁面整理得平整光潤,也必須考慮到總體的內容布局、壁畫與彩塑的分工及相互配合,然後才能在壁面上具體描畫構圖。例如一座典型的唐代佛龕,主像彩塑三五七九尊不等,較次要的尊像有時畫在龕壁上,如八大菩薩、十大弟子、天龍八部等,塑像的項光、背光大都在壁上精心彩畫,龕頂則畫寶蓋、化生、飛天、花雨。而壁畫訴說佛經故事亦最膾炙人口,尊像與壁畫是宣講經義、勸導眾生的要門,因賞心悅目的藝術形象遠比抽象的說教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至於雕塑,古代匠師的製作盡顯示卓越才能。洞窟內的都是泥塑,大型造像以岩層作為石胎,用圓木製骨架,需按照形象和動態巧妙地選用彎曲的木料;木骨架上還要用蘆葦捆出人物的大概結構,方可上泥。製泥時就地取材於當地河牀沉澱的泥土,取其質地細而無膠性,加入適量細砂和纖維,表層的細泥多不加砂,裏層的粗泥還可加麥秸。小型塑像以木作胎,用木頭削成具造型和動態的人物結構,然後用細泥塑成,靈活地運用捏、塑、貼、壓、削、刻等技法。莫高窟不乏眾多偉大的佛像作品,如北大像(第96窟)和南大像(第130窟),均以倚坐的彌勒佛為題材,像前窟室空間狹小,造像時比例上大下小,恰好抵銷仰望者的透視,給瞻禮者予以完美的形象。

今趟敦煌之行的座談會,其一主題為「樊錦詩基金」的設立和致敬樊老師在敦煌文物保育工作。八年前卸任院長的樊老師,旋即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的身分繼續她的研究工作,至今一甲子不變。儘管她獲獎無數、成就早已獲肯定,仍然繼續無私奉獻,例如近日將「呂志和獎」所頒之2000萬港元獎金,捐出一半予敦煌研究院,另一半則成立「樊錦詩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京大學的敦煌研究。此舉同時與呂獎的使命不謀而合,呂獎冀在表揚獲獎者的傑出成就外,也希望透過獎金的財政支持,鼓勵得獎者再接再厲,努力不懈,以延續愛人利物,博施濟眾之使命為己任。樊老師正正就是身體力行, 將呂獎的支持延續、發揚敦煌研究。
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