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優先區多局限 環團盼優化

2025-01-21 00:00

政府建議將37幅優質農地界定為「農業優先區」,惟許多優質農地未被納入,包括圖中的大埔田。
政府建議將37幅優質農地界定為「農業優先區」,惟許多優質農地未被納入,包括圖中的大埔田。

政府建議將北區、元朗、大埔及離島區內共37幅優質農地界定為「農業優先區」,以鼓勵有關用地作常耕用途。有農業組織坦言,措施理論上有利農業發展,然而尚有許多優質農地如打鼓嶺、坪輋等農地因北部都會區發展未有入選,牛潭尾、川龍等特色農區亦未受涵蓋;日後漁護署僅會對優先區內的農地改劃作出反對,民間憂慮未能平衡發展和保育,有違「城鄉共融」的規劃原則。有環團認為,政府應考慮重新包裝發展區內的農地成休憩空間,並增加地主釋放土地的誘因,甚或建設全面的農地租賃平台,才能讓本地農業真正可持續發展。
環境及生態局在2023年底公布《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劃定「農業優先區」,以鼓勵有關用地作常耕用途。至上月,政府進一步建議將北區、元朗、大埔及離島區內共37幅優質農地,透過行政措施界定為「農業優先區」。相關農地總面積約為980公頃,扣除基建也有約760公頃土地擬用作農耕,比現時全港常耕農地約730公頃為多,蕉徑、林村、十八鄉、下白泥等農區都得到保障。(詳見地圖及表)
未涵蓋打鼓嶺牛潭尾川龍等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再生農業部經理葉子林指,相關措施自1980年代開展討論,時隔40年終於落實,日後優先區內農夫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安心生產,也可集中做農業推廣。然而,優先區的分布並未全面,許多受發展影響的農地、特色農區及鄉郊復育的地方,都未有包括在內,如打鼓嶺和坪輋有大量閒置農地和活躍耕地,當中大埔田的農地質量好、產量高,卻因北部都會區發展而未被納入優先區內;荃灣及牛潭尾花場處處,大帽山川龍一帶種植的西洋菜享負盛名,同樣不在優先區範圍。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形容,優先區有許多「錯配」,例如北部都會區有30%獲認可的有機農場,同樣未被列入,值得深思,「有些地方應是農業優先區,現在卻成為發展優先區。」他又說,部分優質農地位置偏遠,如荔枝窩、南涌、鹿頸和谷埔等,還有梅窩最核心的農業用地,統統沒有納入,令人費解,「就選址而言,看不出有多『優先』;發展和保育之間,明顯側重前者。」黃續說,現時規劃未有包括農地附近的水源,做法不理想,「保護農地也要保護河谷,不可以單純劃出農地。」

相關文件又列明,漁護署日後只就「農業優先區」農地,改為非農業用途的申請表示反對,而區外農地作非農業用途規劃申請,署方不會「從農業角度提出反對」,多位農業專家對此有所保留。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過去許多規劃申請,僅漁護署從農業角度評估並提出反對意見,如同孤軍作戰,「即使申請最後『開綠燈』,起碼曾有人反對,日後難以想像其他部門如何把關。」他期望漁護署作出修正,沿用現有做法也比「不反對」佳,「否則未來許多規劃申請很容易便過關。」
政策聲明欠力度  冀有法律效力

不過,相關措施並無立法,綠芝園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譚嗣籇形容,設立優先區如「指導計劃」,並沒有橫跨規劃署和北都發展策劃,假如日後相關部門要動用優先區發展,仍然可以更改用途。黃肇鴻直言,現時透過政策聲明去做保護,力量比較弱,「如果政府有心保護農地,為何不乾脆設為有法律效力的農業優先區?」

此外,吳希文擔心,訂立優先區會造成標籤效應,被誤解為未被列入優先區的農地不需要保護。他直言,有些農民知道自己的耕地不在優先區當中,擔心被發展商盯上,加快收地,甚或順理成章提出改變用途,「好像開了一道閘,讓發展商進入農地,日後要小心處理。」

政府早年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設定6個規劃原則,當中包括「城鄉共融」及「積極保育」,並承諾為區內居住和工作人口,適時締造優質戶外生態康樂或旅遊空間。葉子林指,理解香港有需要發展,但不應採「排他式」抹去農地,「連根拔起是城鄉共融嗎?現時北都工程尚未開展,希望政府可以重新考慮。」
日韓皆有農業景觀  促進旅業

要推動本地農業整體可持續發展及產業多元化,並非只訂為農業優先區就功成身退。吳希文認為,農業不限於耕作,亦有生態保育和休閒等元素,例如塱原透過復耕及引入濕地作物,發展成「自然生態公園」,日本、韓國都有大規模農業景觀,旅客遠道前去採摘草莓或農作物,「關鍵在於規劃時,如何把農業扣連其他發展區內的所需用途。」他認為,新界北也需要休閒空間,有關部門可考慮保留及包裝現有農地,既兼容農戶的農耕活動,又可引入休閒活動,「未來居於該區的人,或者現時住在鄉村社區的人,都是受益者。」

儘管漁護署會推出「政府農地租賃計劃」及專屬「農業復耕及配對計劃」等支援措施,協助日後受影響的農民遷入「優先區」,惟有農戶料一旦收地就不會再經營農業。翻查紀錄,現有農地復耕計劃的平均輪候時間越來越長,平均需要輪候5.3年,跟輪候公屋的時間相若。吳希文直言,部分農夫「手停口停」,不可能花5年時間等待安置,儘管上述計劃仍未公布詳情,但相信政府仍是「中介」角色,為農戶及地主「配對」。他指,過去不乏地主寧願丟空土地,也不願釋放土地,「還有甚麼招數可吸引地主釋放土地?如果政府繼續做中介,長遠不能解決問題。」

葉子林同意指,輪候公屋的市民有「簡約公屋」,但農民沒有「簡約農地」,政府應把握劃出優先區的契機,整合農地及地主的名單,促進「農地農用」。他解釋,本港未有成熟的租用農地機制,令供求雙方失衡,「舊有農民要物色新農地已經難,新入行更是難上加難,市場上沒有相關地產資訊。」他希望,除了做好供求配對,政府亦可考慮提供過渡性補貼,讓地主有更大誘因釋放土地,才能讓本地農業真正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