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优先区多局限 环团盼优化
2025-01-21 00:00政府建议将北区、元朗、大埔及离岛区内共37幅优质农地界定为「农业优先区」,以鼓励有关用地作常耕用途。有农业组织坦言,措施理论上有利农业发展,然而尚有许多优质农地如打鼓岭、坪輋等农地因北部都会区发展未有入选,牛潭尾、川龙等特色农区亦未受涵盖;日后渔护署仅会对优先区内的农地改划作出反对,民间忧虑未能平衡发展和保育,有违「城乡共融」的规划原则。有环团认为,政府应考虑重新包装发展区内的农地成休憩空间,并增加地主释放土地的诱因,甚或建设全面的农地租赁平台,才能让本地农业真正可持续发展。
环境及生态局在2023年底公布《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提出划定「农业优先区」,以鼓励有关用地作常耕用途。至上月,政府进一步建议将北区、元朗、大埔及离岛区内共37幅优质农地,透过行政措施界定为「农业优先区」。相关农地总面积约为980公顷,扣除基建也有约760公顷土地拟用作农耕,比现时全港常耕农地约730公顷为多,蕉径、林村、十八乡、下白泥等农区都得到保障。(详见地图及表)
未涵盖打鼓岭牛潭尾川龙等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再生农业部经理叶子林指,相关措施自1980年代开展讨论,时隔40年终于落实,日后优先区内农夫可以投放更多资源安心生产,也可集中做农业推广。然而,优先区的分布并未全面,许多受发展影响的农地、特色农区及乡郊复育的地方,都未有包括在内,如打鼓岭和坪輋有大量闲置农地和活跃耕地,当中大埔田的农地质量好、产量高,却因北部都会区发展而未被纳入优先区内;荃湾及牛潭尾花场处处,大帽山川龙一带种植的西洋菜享负盛名,同样不在优先区范围。
本土研究社成员黄肇鸿形容,优先区有许多「错配」,例如北部都会区有30%获认可的有机农场,同样未被列入,值得深思,「有些地方应是农业优先区,现在却成为发展优先区。」他又说,部分优质农地位置偏远,如荔枝窝、南涌、鹿颈和谷埔等,还有梅窝最核心的农业用地,统统没有纳入,令人费解,「就选址而言,看不出有多『优先』;发展和保育之间,明显侧重前者。」黄续说,现时规划未有包括农地附近的水源,做法不理想,「保护农地也要保护河谷,不可以单纯划出农地。」
相关文件又列明,渔护署日后只就「农业优先区」农地,改为非农业用途的申请表示反对,而区外农地作非农业用途规划申请,署方不会「从农业角度提出反对」,多位农业专家对此有所保留。
长春社公共事务经理吴希文指,过去许多规划申请,仅渔护署从农业角度评估并提出反对意见,如同孤军作战,「即使申请最后『开绿灯』,起码曾有人反对,日后难以想像其他部门如何把关。」他期望渔护署作出修正,沿用现有做法也比「不反对」佳,「否则未来许多规划申请很容易便过关。」
政策声明欠力度 冀有法律效力
不过,相关措施并无立法,绿芝园创办人兼行政总裁谭嗣籇形容,设立优先区如「指导计划」,并没有横跨规划署和北都发展策划,假如日后相关部门要动用优先区发展,仍然可以更改用途。黄肇鸿直言,现时透过政策声明去做保护,力量比较弱,「如果政府有心保护农地,为何不乾脆设为有法律效力的农业优先区?」
此外,吴希文担心,订立优先区会造成标签效应,被误解为未被列入优先区的农地不需要保护。他直言,有些农民知道自己的耕地不在优先区当中,担心被发展商盯上,加快收地,甚或顺理成章提出改变用途,「好像开了一道闸,让发展商进入农地,日后要小心处理。」
政府早年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设定6个规划原则,当中包括「城乡共融」及「积极保育」,并承诺为区内居住和工作人口,适时缔造优质户外生态康乐或旅游空间。叶子林指,理解香港有需要发展,但不应采「排他式」抹去农地,「连根拔起是城乡共融吗?现时北都工程尚未开展,希望政府可以重新考虑。」
日韩皆有农业景观 促进旅业
要推动本地农业整体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多元化,并非只订为农业优先区就功成身退。吴希文认为,农业不限于耕作,亦有生态保育和休闲等元素,例如塱原透过复耕及引入湿地作物,发展成「自然生态公园」,日本、韩国都有大规模农业景观,旅客远道前去采摘草莓或农作物,「关键在于规划时,如何把农业扣连其他发展区内的所需用途。」他认为,新界北也需要休闲空间,有关部门可考虑保留及包装现有农地,既兼容农户的农耕活动,又可引入休闲活动,「未来居于该区的人,或者现时住在乡村社区的人,都是受益者。」
尽管渔护署会推出「政府农地租赁计划」及专属「农业复耕及配对计划」等支援措施,协助日后受影响的农民迁入「优先区」,惟有农户料一旦收地就不会再经营农业。翻查纪录,现有农地复耕计划的平均轮候时间越来越长,平均需要轮候5.3年,跟轮候公屋的时间相若。吴希文直言,部分农夫「手停口停」,不可能花5年时间等待安置,尽管上述计划仍未公布详情,但相信政府仍是「中介」角色,为农户及地主「配对」。他指,过去不乏地主宁愿丢空土地,也不愿释放土地,「还有甚么招数可吸引地主释放土地?如果政府继续做中介,长远不能解决问题。」
叶子林同意指,轮候公屋的市民有「简约公屋」,但农民没有「简约农地」,政府应把握划出优先区的契机,整合农地及地主的名单,促进「农地农用」。他解释,本港未有成熟的租用农地机制,令供求双方失衡,「旧有农民要物色新农地已经难,新入行更是难上加难,市场上没有相关地产资讯。」他希望,除了做好供求配对,政府亦可考虑提供过渡性补贴,让地主有更大诱因释放土地,才能让本地农业真正可持续发展。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