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灣區|南粵先賢 念茲在茲盛德懿範 之十
2025-01-23 14:00
進入新千年,廣東公開選舉出56位嶺南歷史上(包括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值得後人景仰的名人。他們有盡瘁桑梓者,種惠故土;有引領前行者,聲名遠播;也有宦遊入粵者,加惠嶺海。今期是介紹南粵先賢的最後一期。
維新領袖 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江門新會人,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公車上書」1894年甲午戰敗的次年,他與老師康有為聚集了在京應試的舉子,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開啟了清末士人的救亡運動。此後梁啟超領導「強學會」、開辦《時務報》,成為近代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和思想影響極大。同時他在學術研究,新文化以至文學各方面,都有開創性的成就。他的文章平易暢達、語言豐富、筆調自由、條理明晰,筆端常帶情感,被譽為「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
-
延伸閱讀:為國興衰存亡守志 思想家和政治家──王陽明 顧炎武 孫中山 梁啟超|歷史人物
啟蒙思想家 黃遵憲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是廣東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人。出仕後任駐日參贊,深入的了解維新後的日本國情。後改任駐美國三藩市領事,恰逢美國排華運動高漲,黃遵憲以極大的努力保護了華僑利益,受到了華人一致的稱讚。之後黃遵憲還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將所見歐洲之繁盛介紹到國內,同時諫言清廷開始頒發中國的「護照」。回國後,黃遵憲在湖南創辦南學會,和梁啟超、譚嗣同一起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是近代中國重要的外文家和思想家。
黃遵憲故居
實業救國 鄭觀應
鄭觀應(1842年7月24日—1922年5月)是今日中山人,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教育。15歲時鄭觀應棄學從商,在英商寶順洋行任職,比較廣泛地了解西方政治經濟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此後,鄭觀應投資了中國大型近代企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造紙公司、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企業,並取得極大成功。鄭觀應還編訂刊行了他一本影響很大的《盛世危言》,孫中山早年也深受這本書的影響,所以他同時是中國近代重要的啟蒙思想家。
堅定的革命家 朱執信
朱執信(1885年—1920年9月21日)出生在廣州番禺的書香世家。幼時與胡漢民、汪精衛等人一起成為廣東官費留學日本的學生。在日本,朱執信結識了孫中山,後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歸國之後,朱執信積極在新軍中發展同盟會會員,參與同盟會發動的一系列起義。同時,朱執信還是中國最早介紹《資本論》、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十大綱領的人,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1920年秋,朱執信到虎門調停不同軍事派系的衝突時,被桂系軍閥殺害。
共和之父 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是中山市翠亨村人,幼年去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長兄孫眉處讀書,洞悉世界的風雲。歸國後在廣州、香港學醫並在澳門、廣州行醫。在行醫的同時積極從事救國的政治活動。1894年孫中山再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此後發動多次反清的武裝起義,終在他的號召和領導下,1912年推翻了清朝,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但其時中國一直政局動盪,孫中山為中國革命而奔走,未曾懈怠。1925年3月,因病逝於北京。
孫中山銅像已成多地標:
延伸閱讀:穿越大灣區|廣州 近代革命策源地 現代文明重要搖籃
本文由鴻文館文化工作室供稿,小白楊出版社策劃。
文、圖:鴻文館文化工作室
其他圖片:維基百科、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嶺南
廣州
東莞
穿越大灣區|東莞習俗 傳統中亦受西風影響?剃頭/賣懶/舞麒麟/賣身節/龍舟月/七姐誕
珠海
澳門
佛山
穿越大灣區|佛山 武術之鄉 經濟繁盛 基礎深 推動建設廣佛都市圈
珠江西岸
穿越大灣區|珠江西岸 400、500年間的滄海桑田與建設改造
深圳
中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