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以弱勝強背後的鋼鐵邏輯

2022-08-02 08:02

八月一日是建軍節。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五周年。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法租界成立。

六年之後,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凌晨二時,以周恩來為首的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領袖,統領原義勇軍士兵二萬餘人,為了對抗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共實行的圍剿,在江西省省會南昌起義,正式建立了由中共領導的武裝部隊,這是人民解放軍的由來。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佈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誌。同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我們再看看另一條時間線。

一八九五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戰爭潰敗,北洋艦隊覆滅,洋務運動徹底失敗,清朝簽訂《馬關條約》,正式撤出朝鮮半島,並喪失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和台灣領土主權。

三十二年後,人民解放軍建軍。這是我國軍隊由弱變強的起點。

之後十年,解放軍在國民黨軍不斷圍剿之下,不但存活下來,還發展壯大。

接着在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解放軍就投入抗日戰爭之中。國共軍隊經過八年抗戰,在一九四五年成功把日本侵略者打敗。有人說日本戰敗投降是因為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枚原子彈,我就說如果沒有中國軍隊在中華戰場上拖死了日軍,若然中國快速失陷,說不定二次大戰的戰局都要改寫。

抗日戰爭剛結束,解放軍就陷入國共內戰之中,但不出四年,已打敗國民黨軍,迫使蔣介石國府政權退到台灣。建軍二十二年,解放全中國。解放軍崛起之快,舉世矚目。

但在新中國建立未夠一年,韓戰在一九五○年六月爆發,解放軍抗美援朝,又投入極度艱苦的三年戰爭中。今次遇上更強的對手、世界第一強國美國。

結果在三年戰鬥,解放軍在上甘嶺等多場關鍵戰役,奮戰令人動容,最後迫使美國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美國軍人出身的歷史學者貝文.亞歷山大,在《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寫道:「最令人感到沮喪的是,紅色中國人用少得可憐的武器,和令人發笑的原始補給系統,居然遏制住了擁有大量現代技術、先進工業和尖端武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這一年才是中國建軍第二十六個年頭,已進入世界最高級別的軍事對抗中。

有時回望歷史,略嫌細碎,總想在當中抓出一點脈絡。

看解放軍建軍二十六年的歷史,看出最大特點,會發現她總是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國共內戰,解放軍多次被圍剿追殺,在長征時只剩以千計的零碎部隊,最後不但能在虎口逃生,更能反敗為勝。日本侵華,解放軍從人數到裝備,都遠比日軍落後,最後卻能固守陣地,靜待黎明。投入韓戰,事前沒人會看好解放軍,能抵抗美軍的鋼鐵雄師。

以多勝少,不足為奇。以弱勝強,彌足珍貴。致勝之道,除了解放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亮劍精神外,相信還因為中共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強固的軍事化組織,鑄造出這隊鋼鐵雄師。

一部美國學者威廉.恩道爾寫的暢銷書:《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上孤立中國,製造危機,想扼殺中國發展的種種圖謀伎倆。

但在中國一窮二白,軍事裝備極其落後的一九五○年,中國都可以打贏韓戰;如今解放軍已躍升全球第二強大的軍隊,當然有能力應付更大的挑戰。

止戈為武,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