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穩定新症輪候期逾1年 老年黃斑病變發病急速 長者眼疾不容等 優化公私營協作防患

2024-09-04 09:00

本港人口老化持續,有團體預期未來市民對公立醫院的眼科門診服務需求倍增。
本港人口老化持續,有團體預期未來市民對公立醫院的眼科門診服務需求倍增。

本港人口老化持續,有關注團體預期,未來市民對公立醫院的眼科專科門診服務需求倍增,惟現時白內障手術平均需輪候10至31個月,而眼科門診的「穩定新症」平均輪候時間由1年多至2年,憂未來情況加劇。眼疾互助組織指,老年黃斑病及糖尿黃斑水腫發病急速,若患者錯過黃金治療期恐致失明,促當局優化公私營協作計劃內容,資助屬「穩定新症」、仍在輪候首次面診的病者,就緊急病情自行求醫,避免延誤醫治。視光師亦建議,當局於「慢病共治計劃」加入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及早守護全民視力。 

病人關注組織指,公立醫院眼科門診的「穩定新症」個案,平均輪候時間則介乎55星期至104星期。
病人關注組織指,公立醫院眼科門診的「穩定新症」個案,平均輪候時間則介乎55星期至104星期。

港人口老化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統計處推算由2021年至2046年,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由2021年的145萬(佔總人口20.5%),激增至2046年的274萬(36%),25年間上升129萬,較1996年至2021年的80萬明顯加快。聯合國更預測,到2050年,本港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估計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40.6%,料對醫療服務需求大幅增加。

有長者中心社工指,長者普遍面對的眼疾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老年黃斑病變及俗稱「糖尿上眼」的糖尿病併發症,但他指,現時公立醫院的眼科專科門診輪候需時,至今年6月底,有7萬宗個案輪候白內障手術,平均輪候時間由10個月至31個月(見表一);同期全港有15.5萬個眼科門診的預約新症,當中29%屬「緊急」,21%為「半緊急」,兩者輪候時間是1星期及不超過8星期(見表二)。

最長輪候時間超過3年

病人關注組織成員Danny指,近年公立醫院眼科新症的「緊急」及「半緊急」個案輪候時間已有明顯改善,但餘下49%的「穩定」個案,平均輪候時間介乎55星期(超過1年)至104星期(2年),最長更達185星期(超過3年),情況極不理想。他稱,穩定病者現時要輪候至少1年才獲首次面診,之後經醫生初步診斷及安排覆診。

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會長曾建平指,近年當局推出白內障手術及治療青光眼的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病者於私家眼科專科醫生接受治療,惟長者亦面對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病黃斑水腫的視網膜疾病。他提到,雖然政府於2022年底,將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黃斑水腫的眼內注射藥物,納入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的藥物,協助基層患者用藥,惟仍面對輪候及治療等候漫長的困境。

曾建平指,老年黃斑病及糖尿黃斑水腫發病急速,若錯過3個月黃金治療期恐致失明。
曾建平指,老年黃斑病及糖尿黃斑水腫發病急速,若錯過3個月黃金治療期恐致失明。

曾建平對被列為「穩定新症」長者的視力情況表示關注,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病黃斑水腫發病極急速,病者可能原被列「穩定新症」,但在首次面診或輪候覆診期間出現惡化,若未能於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內用藥,視力恐永久受損,甚至失明。他就現時輪候以年計極表憂慮, 苦笑說:「輪候到你時可能已不用看症,若非康復了,便是失明了,正是基層病者的無奈。」

65歲的馬先生於2022年初不停流眼水,並發現視力模糊,看到彎曲影像。已退休的他打算到公立醫院眼科專科門診求醫,但家人帶他先看私家眼科醫生了解病情,終確診患上老年黃斑病變。他要求私家醫生協助轉介至公立醫院眼科專科,但家人憂慮輪候需時,錯過黃金治療期,故動用退休金支付3針眼内注射藥物治療以穩定病情。5個月後,他獲公立醫院安排首次面診,經醫生診斷有急切需要,於1個月後進行治療,現已康復。

醫學界估計,隨人口老化,未來長者的醫療服務需求可能增加50%。
醫學界估計,隨人口老化,未來長者的醫療服務需求可能增加50%。

Danny指,不少基層長者只靠有限積蓄生活,曾接觸於公院輪候的「穩定新症」長者,對方其後患上糖尿病黃斑水腫。他曾建議該長者自行看私家醫生確認病情,但該長者以費用動輒過千元為由而拒絕,幸最後由子女「夾錢」安排接受治療,才及時挽救視力。

料長者醫療服務需求或增至50%

眼科專科醫生龐朝輝曾參與慈善機構舉辦的免費白內障手術計劃,發現社區內部分長者的白內障非常嚴重,有人僅餘10%視力,但仍在公立醫院輪候手術。人口老化意味對醫療服務需求上升,他估計,未來長者的醫療服務需求可能增加30%,甚至50%。他續稱,糖尿病患者及血壓高亦可能觸發眼疾,建議當局引入視光師於社區層面進行眼科檢查。

視光師陳文彬建議,政府於「慢病共治」先導計劃加入視光師,提供全面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視光師陳文彬建議,政府於「慢病共治」先導計劃加入視光師,提供全面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倡「慢病共治」加眼科檢查

現時全港有1000多名具進行眼底及放大瞳孔檢查的視光師,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會長陳文彬指,認同近年政府積極推行「慢病共治」先導計劃,以便及早預防慢性疾病及減少相關併發症。他認為,在預防心臟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外,需同時跟進相關疾病引發的視力問題,可望於發病前作預防和治療。他指,現時澳洲當地病者於進入眼科專科門診前,先經社區視光師「驗眼」,建議政府於「慢病共治」先導計劃加入視光師,提供全面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面對未來人口老化可能衍生的龐大眼科醫療需求,曾建平希望當局增加人手之餘,亦體恤基層長者,資助於公立醫院眼科專科門診列為「穩定新症」人士,可就緊急病情自行求醫,再憑醫生轉介信輪候「緊急新症」,以便盡快面診及接受治療。他稱,若當局能資助80%費用,已對基層帶來莫大裨益,有助鼓勵長者求醫。

因應兒童近視低齡化趨勢上升,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到不同學校進行保健講座。
因應兒童近視低齡化趨勢上升,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到不同學校進行保健講座。

兒童近視低齡化漸升 倡「基層眼睛保健」更全面

除了長者的眼疾問題,眼科視光師亦關注近年兒童近視低齡化趨勢上升,認為需提供更全面的「基層眼睛保健」,建議政府於新一份《施政報告》加入於地區康健中心,為不同年齡層市民提供綜合眼科檢查,長期監察視力問題。

有大學研究發現,疫情期間中小學改為在家上課,學童主要利用電腦及平板電腦上課,致近視情況越趨嚴重,當中6至8歲兒童的近視率逾36%,創近年新高。針對近視低齡化,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會長陳文彬指,兒童視力約於8歲時完成發育,若視力在發育期間出現異常和未能及時矯正,恐影響視力發展,甚至造成損害,當中除可能觸發深近視,而罹患青光眼、黃斑病變、白內障和視網膜脫落等與深近視相關的併發症風險亦增加。

他續稱,香港作為高度發展的社會,但多年來缺乏「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概念,現時衞生署為小一至中六學生提供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服務計劃」,當中的視力檢查十分簡單,但當近視年輕化已成事實,及早推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是當務之急,有助找出潛在風險的一群,及早跟進及治療,可望挽救年輕一代的視力危機。

陳文彬曾為基層清潔工人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發現大部分工人從未接受眼睛檢查。
陳文彬曾為基層清潔工人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發現大部分工人從未接受眼睛檢查。

另一名視光師Tom則指,現時外國建議,家長為3歲的子女進行第一次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包括病歷跟進、視力測試、度數量度、色覺檢查、立體視覺檢查、雙眼協調評估、斜視及弱視評估、視野評估、眼睛內外(眼簾、角膜、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健康檢查及青光眼檢驗(量度眼內壓)。他稱,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應每年定期進行,才能更有效監察視力變化,但多年來留意到市民的眼科保健意識仍薄弱,期望政府透過政策鼓勵市民定期「驗眼」。

陳文彬去年曾跟非政府組織合作,為基層清潔工人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發現大部分工友從未接受眼睛檢查,亦不知道已患上白內障等眼疾,當中更有工人的視力僅餘10%至20%,近年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亦到學校及為工人組織舉行護眼講座,並建議政府於新一份《施政報告》考慮於地區康健中心,加入為不同年齡層市民提供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守護視力。

記者:關英傑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