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音韻如詩傳情寄意 張瑩奏響琵琶新樂章

2024-10-07 12:30

香港中樂團琵琶首席張瑩冀以更多創新形式,引領觀眾走入中樂的世界。 香港電台提供
香港中樂團琵琶首席張瑩冀以更多創新形式,引領觀眾走入中樂的世界。 香港電台提供

一彈一撥,穿越古今。香港中樂團琵琶首席張瑩自幼習琴,歷經師承,既學其技,亦重其韻,古代詩意在其指尖下躍然而生,化為蘊含生命力的動人樂韻。她不僅技藝精湛,亦重視教育,創建琵琶室內樂團,為年輕學子搭建表演舞台,薪火相傳,更計劃成立面向兒童的樂團育苗。她說,音樂承載人生,串連不同歷程,冀日後以更多創新形式,譜寫動人樂章,以演奏傳遞東方韻味,引領聽眾走進中樂的世界。 

與張瑩初次見面,與想像中的溫婉佳人有些不同。她有俏皮的一面,喜歡開懷大笑,說話真摯率真。出身哈爾濱的她,自10多年前來港定居,2004年加入香港中樂團,2016年起出任琵琶首席。當年香港中樂團睽違20年再招琵琶團員,她過五關、斬六將,取得唯一席位,其後一度因兼顧碩士課程,5年間奔波京港兩地。如今回顧往事,她深悟來港發展乃明智之舉。

張瑩2004年加入香港中樂團,自2016年起任琵琶首席。 香港中樂團提供
張瑩2004年加入香港中樂團,自2016年起任琵琶首席。 香港中樂團提供

「琵琶妙在八面玲瓏,千變萬化。」張瑩所評,作為中樂代表之一,琵琶古籍長久流傳,實為瑰寶。琵琶採十二平均律,擁完整半音階,中國古韻濃厚,演奏手法多元,或推拉盈柔,或帶滑頓挫,能文能武,激烈如描繪楚漢相爭的《十面埋伏》,乃至婉約幽怨、借景抒情的文曲,張弛有度,揮灑自如。

任何作品都有其獨特韻味,但有些卻令張瑩格外動容,如《訴——讀唐詩琵琶行》。該近現代琵琶獨奏曲出自作曲家吳厚元之手,以唐代詩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為創作基礎。白居易筆下對琵琶彈奏技巧和音色描摹入微,「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生動描繪琵琶時而悠遠柔媚,時而激越嘹亮,如玉珠走盤的清脆音色。

張瑩娓娓道出詩句,感歎詩意是樂曲的根柢,越能探究詩中玄機,越能領會其中的悲歡離合,「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人生無常的感慨徐徐浮現。彈奏時,詩中蒼涼凄婉之情如雲煙般縈繞指端,在音符間綿延迴盪。

盼觸動觀眾神經引起共鳴

她柔聲說,每個人經歷不同,心中所想迥然有別,盼其演繹能邀觀者共沉其中,感受某種氛圍,觸動神經,引起共鳴,「希望觀眾可以從我的演奏中,感受到這些畫面。」

一縷琴音,萬象生輝;指間輕彈,響起無窮聯想。彈琴心存畫意,是其恩師的教誨。張瑩與琵琶結伴的路上,受多位老師薰陶。她憶述,4歲時入讀一所獨特的幼稚園,那裏不僅教授樂器,亦授日語,10幼童在小長桌畔共彈共習,志趣洋溢,後獲介紹予名師吳俊生,赴京就讀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始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我認為我是哈爾濱最好的了,結果去北京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她苦笑說,往日所學的被老師一一推倒重來,重構根基。其中,吳志忠老師尤重畫面感,她形容,昔日演奏多根據樂譜照本宣科,彈對音符,善用技巧,殊不知更須運用想像,方能詮釋箇中韻味。

張瑩身任香港演藝學院任碩士班導師,也在本地大學任教。 香港電台提供
張瑩身任香港演藝學院任碩士班導師,也在本地大學任教。 香港電台提供

以演繹演奏家王范地作品《天山之春》為例,其原曲是演奏家烏斯滿江和作曲家俞禮純創作的熱瓦甫獨奏曲《天山的春天》,描寫新疆天山的山光水色,以及當地民族歌舞樂融的場景,經改編成為琵琶獨奏曲。張瑩彈奏時幻想蒼茫天際、綠草如茵,牛羊悠然而食,自己縱身於天地間肆意奔跑,「腦海營造出意境,彈出來的音就開始不一樣了。」

琵琶聲聲,生機勃勃;情景交融,韻味悠長。歷經良師指導,張瑩的技藝不斷重塑,融會貫通,讓她在紮實的基礎上,增添多元元素。她說,「我不想拘泥於一種風格,我們彈樂器是為了讓樂器呈現更多音色,演繹各類歌曲風格。」這與她對樂團的見解相通,「樂團像一件大型樂器,各樂器皆有獨特音色,在指揮的帶領下協調共奏,視乎歌曲的編排,但我們各知己任。」

張瑩過去的演出,不乏與鋼琴家合作,她倒認為,中西樂沒甚隔閡,「有句話說,語言盡頭,音樂聲起。音樂無分國界,我們皆讀五線譜,有譜即可演奏。琵琶亦有多部作品與弦樂四重奏、長笛等合奏。」

音樂無分國界皆讀五線譜

她身任香港演藝學院任碩士班導師,也在本地大學任教,並為學生設立琵琶室內樂團,組建如西樂三重奏、四重奏等小組形式,「有助磨練演奏者的合作能力和表現力。」她說,當時希望為學生建立表演平台,學生既為演奏家,學成後不應只做教師,作為師表亦應在舞台上發光,建立榜樣,成為下一代效法的楷模。

創立非牟利樂團後,她放手讓學生自主安排樂團的基本行政運作,「本港鮮有專門的琵琶組合,而我們每年必辦一場音樂會,我幫他們排練、訂曲目,學生亦樂在其中。」更別出心裁的是,團隊另設「琶向舞台」項目,公開徵召表演者,不論業餘還是老幼,皆可共襄盛舉,齊在音樂會演出,她說:「有60多70歲的長者亦登台獻藝,非常感人。」

為兒童組樂團有趣地學習

下一步,她將籌組面向兒童的樂團。實際上,張瑩的子女亦習琴,促使其為小朋友建樂團,既為切磋,更在互相扶持,有趣地學習。她坦言,讓子女學音樂,緣於音樂乃其伴侶,更是靈魂的支撐,「回溯往事,每段時光皆有旋律為伴,一旦響起,立即喚起當年情景。」無論是少時的熱血澎湃,抑或今日的從容淡定,音樂見證着她的人生足跡。

在未來,張瑩盼能豐富音樂之路,於演奏上追求更多新穎作品和形式,尋求不同合作機遇,亦冀藉琵琶室內樂團和其他活動,弘揚中國傳統樂器,使大眾得以接觸中樂之美,為琵琶所感動。

張瑩日前受邀參與港台節目《樂有所思》,與觀眾近距離互動。 香港電台提供
張瑩日前受邀參與港台節目《樂有所思》,與觀眾近距離互動。 香港電台提供
音樂沙龍後,張瑩與樂迷合照。 香港電台提供
音樂沙龍後,張瑩與樂迷合照。 香港電台提供

與觀眾近距離演出 展現情感張力

張瑩近日受邀參與港台節目《樂有所思》,在觀眾面前近距離演出,她形容是難得的體驗。

該節目特色是讓音樂家於密閉錄音室中,與數十名觀眾近距離互動演出。她說,一般演出總與觀眾隔着一段距離,如此「親密」實屬罕見,「因為場地不大,我特別想展現更多情感的張力。與平日大型演出不同,無需多費精神,便能自然而然地把內心的情感散發出去。觀眾能夠清晰觀察到我手指的細微動作,甚至看到我肌肉的震動,所有動作和演奏都是融入其中的。」

她續說,製作團隊尤為專業,特意帶她到古董家具店,借用古物裝飾錄音室,配合燈光,營造典雅古樸的氛圍,相信觀眾當日如身臨其境,沉浸其中。她期盼,日後有更多機會與觀眾交流,在音樂的流動中,超越時空,與古人心靈相通,共鳴共振。

張瑩不時到外地演出,指各地觀眾喜好不一。 新加坡鼎藝團提供
張瑩不時到外地演出,指各地觀眾喜好不一。 新加坡鼎藝團提供

海外各地喜好不一 觀眾反響均熱烈

張瑩隨香港中樂團赴多地演出,她笑說,海外觀眾反響熱烈,各地對樂曲的喜好亦不一。

香港中樂團不時在海內外獻藝,張瑩珍惜與觀眾交流的機會。她說,所到之處,無論是馬來西亞、澳洲還是歐洲,觀眾均給予熱烈反響,「每場都起立鼓掌,『安可』好幾首也不願散場。」

日本場不少觀眾具一定的中文水平。兩場演出後,皆有日本人以中文書寫留言,稱讚中樂團的演出,並署名「瑩姐永遠的粉絲」,讓她喜出望外,既好奇對方身份,又感激這份難能可貴的支持。

各地觀眾的品味各有異同,她提到,歐美和台灣觀眾喜歡現代派作品,而港人相對懷舊,更傾向經典樂曲。

記者:林家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