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减塑胶污染 从源头做起

2022-04-20 00:00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严峻,新增死亡个案逾数千计。为遏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政府采取更严厉的抗疫措施,包括疫苗通行证、关闭更多处所、禁晚市堂食等。而禁堂食的措施更促使外卖的需求大增,令即弃胶餐具的弃置量大幅上升。

本港即弃胶餐具的弃置量一直相当惊人。根据环保署公布的「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二○一九年的废塑胶平均每日弃置量约有二千三百二十公吨,占香港堆填区都市固体废物弃置量约二成一,当中以胶袋类最多,弃置塑胶餐具占第二位,每日约二百公吨,全年弃置约一百四十六亿件胶刀叉,即人均每年弃置约一千九百四十件。在疫情下的二○二○年,该署推算即弃胶餐具的弃置量为每日二百六十六公吨,较二○一九年增加逾三成。

即弃塑胶餐具等的塑胶垃圾已成为全球海洋及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人类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荷兰有科学家便首度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塑胶微粒(直径小于五毫米的微小塑胶碎片),令人惊讶。

港府近年积极推行回收再造,但可惜并非每种塑胶料都可以循环再造。即使可进行回收,也因为塑胶回收价难以抵销高昂的再造成本,令不少从回收箱收集得来的废胶,最终仍是送往堆填区。加上,绝大部分塑胶物料本身极难自然分解,分解耗时可长达四、五百年,当中外卖常用的发泡胶饭盒,分解期更可达一万年之长,所以持续递增的塑胶垃圾只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威胁。
可降解物料仍存疑团

传统的弃置塑胶餐具难以分解,激发了不少人的创意,探求一些易降解并可持续的物料制成餐具。有墨西哥公司创办人发现牛油果核物质降解的速度远较塑胶快,便利用牛油果核转化成生物塑料(Bioplastics)并制成餐具。这些餐具跟常用的即弃餐具无异,但声称可于二百四十天内完全分解,相信可减轻堆填区的压力。另有一所总部设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可再生化学品公司现正研制最快可于一年内降解的「植物塑胶」饮品樽,预计将于二○三○年推出。这款植物胶樽采用PEF (聚乙烯呋喃酸酯)制成,即以粟米、小麦或红菜头等萃取植物糖分来生产,相信较传统胶樽更环保。

然而,可快速分解的餐具可否真正解决塑胶污染问题,目前仍是一个疑团。有指,部分标示为「可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的餐具,含有一种叫聚乳酸(PLA)的生物降解材料,而PLA一般由玉米淀粉、木薯或甘蔗等可再生资源制成,如要制成容器工具,因为耐热性欠佳,往往要混合多种化学添加剂和普通塑胶料,使用时容易构成健康风险,弃置后也容易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面对塑胶垃圾的严重祸害,我认为各种可行方案都值得尝试,但最持续可行的方法必然是源头减废。去年七月,港府就管制即弃胶餐具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公众谘询,建议在二○二五年内分阶段全面禁用即弃塑胶及发泡胶餐具,禁用范围除了包括餐饮业处所向顾客提供相关餐具外,亦同时包含销售即弃发泡胶餐具予本地的最终消费者(包括餐饮业处所),祈求从源头减少即弃胶餐具的使用量。我对此大表支持,惟在政策落实之前,必须在环保教育和宣传上多加工夫,及早培养市民的绿色习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携餐具。
邓淑明博士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地理系及建筑学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