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活化历史建筑 避免保而不育

2022-04-26 00:00

第五波疫情回落,多项社区距离及防疫措施放宽,本地游旅行团获准复办,本港各个旅游景点、郊野公园,还有多个由历史建筑活化而成的「打卡」热点,随即挤满访客、门可罗雀。当中包括刚于上周开放、前身为旧牛奶公司高级职员宿舍的「薄凫林牧场」,相关预约参观及导赏团名额一早爆满,但不少市民仍专程去到牧场外围观赏其特色建筑,以及了解拥有更长历史的薄扶林村遗迹。

「薄凫林牧场」为「活化历史建筑夥伴计画」的资助项目之一,希望可结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将政府拥有的法定古迹和历史建筑改建成独特的文化地标,同时为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裨益。多年来夥伴计画确有一些成功项目,成为市民的「打卡」热点,但在经济及社会裨益方面成效就相对有限。
改建工程难贵慢

有部分夥伴项目推出后一直无人问津,活化无期。有的在活化过程中遇上种种困难,改建工程屡屡超支延误。亦有部分历史建筑在耗费大量公帑维修改建后,知悉有关项目及到场参观、享用的市民稀少,甚或因营办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最后要将建筑物交还政府,再次丢空。当全球疫情消退,港人可重新前往内地及世界各国旅游,类似「薄凫林牧场」等本地古迹游景点,市民会否很快就失去新鲜感和兴趣呢?

笔者曾多次指出,港府的历史建筑保育工作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进度缓慢,全港有逾八千幢战前建筑物、过千幢已获评级的法定古迹和历史建筑,夥伴计画自○八年推出,十四年来仅涵盖了二十二幢建筑物,当中更只得一半已投入营运,成绩难言及格。

其二是「保而不育」,即使成功保留到部分建筑物不被拆卸和不会倒塌,但真正能够活化及地尽其用、吸引到较多市民到访及享用相关设施、并从中认识到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特色的,成功例子屈指可数。

要改善及加快有关工作,首先要为涉及历史建筑的法规及审批程序拆墙松绑。相关改建工程又难、又贵、又慢,往往源于当局将应用于现代建筑物的楼宇结构、消防安全及无障碍设施等法规,套用于在不同年代建成的古旧建筑,令部分原本有意保存和活化名下历史建筑的私人业主却步,宁愿将其拆卸重建或长期丢空。

现行的文物保育政策及各个活化计画亦需要「活化」,引入更多不同的营运及合作模式,容许适度的商业元素和私人企业参与,结合文化、艺术、旅游、娱乐、餐饮及地区经济活动。政府建议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是正确方向,早前险遭拆毁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库应可作为试点。
谢伟铨
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