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摩星岭公民村的新生

2022-08-08 00:00

近日经已拆卸的摩星岭公民村,再度出现在报章及社交媒体之内。今年刚好是公民村建村七十周年,清拆二十周年。多年前笔者在《山林之乐—摩星岭公民村》一书中,已记载了这个曾位于摩星岭山脚,建于一九五二年的平房区历史。在此之前的一八九七年此处曾是鼠疫坟场。一九四九年大批国民党官兵到达香港,居住于摩星岭山边。一九五○年因事迁往调景岭,形成一个具独特文化的社区。其实自一九四八年政府为了安置市区各处的僭居者,便在距离市中心较偏远的地点,编划了第一批平房区,公民村便是其中之一。这是政府在大量兴建多层公共屋邨之前,为解决居住问题的政策产物。
鼠疫坟场遗址具历史价值

这片土地经历了与鼠疫、内战及战后居住政策的关系,在历史价值方面深具重要性。公民村的整体布局依山而建,台阶式巷里设计。设施包括摩星岭街坊福利会、幼稚园、小商店、公厕、街喉及区长办公室及住宅。单层砖墙金字顶石绵瓦建筑,前面以有盖走道连通各家,走道成为私人及公共空间的混合体。在这半开放的空间,居民可以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不怕日晒雨淋。走道也是户内活动空间的延伸,日间当作客厅,晚间可安牀睡觉,在没有冷气的年代十分受用,这些已在《山林之乐》书中一一记载。七十年前由政府拨地,𠄘建商负责销售、设计及兴建的模式十分前衞。现时政府为了加快解决住屋问题,也提倡由𠄘建商负责设计及兴建的模式。

公民村从一九五二年兴建到二○○二年清拆,刚好存在了五十年。在这半个世纪,香港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民村有它在地理环境及居民背景的独特性,也有当年香港社会生活环境的普遍性。一个贫困但守望相助的独特社区生活,同时也反映了香港社会发展的转变。公民村已经不存在,如何把之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将来重建的公共屋邨承传是可以的。当年在公民村内的摩星岭街坊福利会仍然存在,暂时寄居于西环村。当中亦保留了不少历史文献及实物,将来可重置在新建公屋之内。一来可以在原地继续服务街坊,二来可以作为诠释中心。展示这片土地的历史,连同遗留下来的碑石及特色地砖,历史图片及文献。以彰显独特的文物价值,令全港市民认识到港岛西区历史的一部分。
可串连港岛西文物径

公民村位处港岛西的摩星岭,周边有不少文物。包括军事炮台、港英时期的政治部,俗称白屋,现已活化为芝加哥大学香港校园、钟声泳棚、维多利亚城界石、历史建筑福利别墅等组群。如果联同新公民村的诠释中心,可以串连为一条文物径。

今天适逢香港面对疫情及居住两大市民关心的课题,从而引发我们对历史经验的关注。鼠疫坟埸及公民村的过去,亦反映了类似情况。我们应该把握公民村新公屋的重建机遇,把这片土地的独特历史故事得以𠄘传。作为公民村的旧街坊,更希望这段历史不被遗忘。
林中伟
建筑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