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定期检测预防大肠癌

2022-12-04 00:00

大肠癌是本港癌症第二大杀手,近年更有年轻化趋势,单在一九年,大肠癌新症就有五千五百五十六宗,仅次于肺癌,二○年死于大肠癌的个案达二千二百八十七宗,占癌症死亡人数百分之十五点四,所以任何人对此都不能掉以轻心。

有研究证实,大肠癌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尤其常吃高动物脂肪肉类、加工肉、高糖分、低纤维或精制碳水化合物等食物,会容易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伤害肠道细胞基因,导致结肠长期发炎,刺激细胞突变及增生,令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急升。

现时全球都运用创新科技,提升医学检测能力。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中大)早于一八年便引入人工智能系统,从世界各地收集逾五万个数据,建立一个大数据库,分析相关图像并对肠道瘜肉作评估,再将系统数据应用于患者身上,包括协助分析结直肠内窥镜视频,以实时识别瘜肉是否肿瘤,更可标示出瘜肉的位置,分辨率达到九成七。惟直肠内窥镜测试具入侵性,包括清肠及麻醉,存在一定风险。

为减低传统大肠镜引起的各种风险,近年也有崭新的大肠胶囊内视镜检查技术,检查人士只须透过一颗药丸般大小、两端均设有镜头的胶囊及细小的数据传送装置,医护人员便可检视整条大肠内壁的影像。由于此检查准确、简单,胶囊可自然排出体外,又毋须使用镇静剂,能令不适与不便减至最低。
中大测细菌基因 灵敏度达94%

目前大肠癌筛检方法愈来愈多,大便隐血测试是较方便的测试,只要检查采集的大便样本上是否有隐藏的血液,假使肠道有肿瘤,粪便在通过时会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透过检测粪便中的血液,便能侦测到早期的大肠癌,不过,这检测的灵敏度只有约五成,不能够侦测大肠瘜肉。

去年,中大成功研发全球首创透过检测粪便的细菌基因(M3)侦测大肠癌,将健康人士、大肠癌、大肠瘜肉患者的肠道细菌特定基因做比对,以识别增加大肠癌风险的基因,其灵敏度达九成四。因为这属于非侵入性技术,加上无饮食限制,较为简便,可提供相对安心的检测选择。

所谓预防胜于治疗,如能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愈早发现,存活率愈高。然而,有些人讳疾忌医,以各种理由拖延检测,结果发现确诊时已属较晚期的癌变,治疗方案变得复杂及危险。就以政府自二○年开始全面推行的自愿性大肠癌筛查计画为例,合资格参与计画超过二十七万五千人,但去年愿意接受检查的人不足七万。而测试结果显示,测试阳性个案中,约二万二千人确诊为大肠腺瘤,另有约二千人确诊大肠癌,当中约六成个案属于治愈率较高的早期个案。

有指肠道是第二个大脑,内有数百万神经元,可以独立运作,不需要听从大脑指挥,只要肠道健康,就能提升免疫力,抵御疾病。世界生组织也指出,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有效预防。故此,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做运动,加上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就能好好守护健康。
邓淑明博士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地理系及建筑学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