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闻|教大学者倡学界重视人文关怀

2023-03-27 00:00

陈锦荣认同,近年中学界在人文学科有「不愿多谈」的倾向,但相信需时适应后,仍有空间探索不同议题。 
陈锦荣认同,近年中学界在人文学科有「不愿多谈」的倾向,但相信需时适应后,仍有空间探索不同议题。 

(星岛日报报道)中学近年大力推动STEM,通识教育等人文科目则大幅改革。教育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锦荣接受本报专访,认为经历新冠疫情与社会变迁,学生更能体会人文关怀的重要,激起他们对人文学科的求知欲。他察觉到学界取态趋于敏感,畏于讨论甚至自我审查,但认为课程改革并非放弃人文精神与价值,相信仍有空间探索社会议题。
中学人文学科近年经历多项改革,高中通识教育科将举办末代文凭试,被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代;初中公民、经济与社会科明年推出,取代生活与社会科,校本的综合人文科日趋式微,甚至有意见认为中学「重创科,轻人文」。教大人文学院院长陈锦荣接受本报专访,认为学生对人文学科求知欲与兴趣,实际上不减反增,「很多社会问题未必可以用科学解决到,而是需要人文关怀,学生亲身经历疫情与社会变迁等生死与离别后,自然理解到社会愈复杂,更需要应用人文学科去解答。」
「不愿多谈」料属过渡

陈锦荣指,人文学科探讨政治、文化、历史等议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只看黑与白不足够,更加要看灰色地带。」他留意到学界对人文议题,近年确有不想多谈的倾向,「心态上较为自我审查,他们不是没想法,只是理性地觉得别讲太多,自己『围内倾』就算。」他认为中学人文学科近年的课程改革,更强调守法、正向价值观、国民身分认同,无放弃人文学科的精神与价值是好事,「如果有人说通识科以前走得太阔太远,现在只是没那么阔没那么远,而非完全没有。」

他形容学界现时经历「过渡期」,相信师生理解与适应后,便会发现本港仍有很大空间探索不同社会议题,取态亦逐渐由紧转松,「现在大家不讲,因为不清楚底綫;到了底綫不再模糊,我反而觉得会带来另一种新的自由,大家到时便会敢言些。」
10年院庆 发展新科

教大人文学院成立10周年,今学年开办「英语研究及数码传讯荣誉文学士」新课程,更着重英语传意,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数码媒体。陈锦荣指,学院贯彻「超越教育」理念,既开拓师资培训以外的学术领域,但与师训相辅相成。他不讳言近年教师流失潮下,难免改变教大学生毕业后一心觅得教席的传统取态,这类课程可提供其他选择,「这2、3年一心一意做教师的同学还是有,但没以前那么强烈,有些人也想两手准备。」

提到未来发展,陈锦荣透露重点发展之一是「关怀文化」研究,包括安排100名教大与400名海外学生组成团队,开展不同关怀项目,由校方提供所需资金。人文学院亦拟用1年时间,发展以人文关怀相关的新选修科目,不排除长远发展为新的本科生课程。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