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地计划住宅零供应 官商博弈新常态

2024-01-05 00:00

港府公布今个财政年度最后一季卖地计划,今季不会推售住宅和商业用地,只推出元朗一幅工业用地。当局强调考虑到市况和其他因素才作出这个决定,但从之前6幅地皮流标,以至北部都会区6宗原址换地个案告吹,背后关键原因涉及卖地底价和农地补地价多寡的角力,预示政府与发展商博弈成了新常态。
角力由标价延至北都补地价

当局今季停售住宅和商业用地,令人感到有点意外。政府原先计划在今个财政年度推出12幅住宅地、3幅商业用地和3幅工业地,结果只售出3幅住宅地累计约73亿元,连同修订地契补地价收入约50亿元,合共123亿元,远低于原先预估的卖地收入目标850亿元。面对库房收入大减,财赤增加,理论上政府有必要在最后一季加大卖地力度,以纾缓财政压力,却出人意表地暂停推售住宅和商业用地。

发展局局长甯汉豪解释,当局在综合今季预计有8个私人重建及补地价项目,以及房协同意接手油柑头项目,合计可提供3750伙,连同首3季土地可供应的7960伙,合共可提供11530伙,接近全年12900个私人住宅单位的供应目标,再考虑到近月市场私人投地气氛淡静,才决定停推住宅地。

当局作出这决定是可以理解,因楼市持续低迷,新盘销情不理想,一手货尾有1.8万伙,待售楼花更高达6.8万伙,发展商首务是去库存,让资金尽快回笼,对投地意欲自然大减,以致在过去9个月有6幅地流标。若政府在投地氛围低迷下,继续推住宅地招标,随时有再流标风险,加大楼市下行压力。至于商业地情况也不理想,甲级商厦空置率约13%,租金持续下跌,未来几年将有更多大型甲级商厦落成启用,认为有必要继续暂缓推出商业地。

尽管政府是因应市况才决定今季不推住宅地,但甯汉豪强调此举并不反映政府对市场没信心,在逻辑上有点自相矛盾,因若政府对卖地有信心,便毋须暂时停推住宅地,背后是担心发展商不积极出价投地,再流标收场。这折射出两者正进行博弈,发展商嫌政府所订的底价太高,又在卖地条款订下很多额外要求,如附设老人院、青年中心、交通交汇处等,在当前楼市下行,利息成本上涨,发展商计数后发现项目的利润不足,自然在入标时出低价,甚至索性放弃入标;但政府坚持不会贱卖土地,不到价不会卖,才会导致在过去3季频频出现流标事件。
卖地随行就市视乎财赤情况

政府与发展商的角力,更由投地延伸到北都换地补地价上,日前有6份古洞北及粉岭北原址换地个案在上月底限期前谈不拢而拉倒。发展商透露,政府要求每尺楼面补地价2600元,但这些农地没有通水、通路、通电等「七通一平」配套,增加发展成本,而且发展期动辄7年以上,计及目前每尺逾5000元建筑成本,再加上利息开支,以现时新界新盘约以每尺1.2万开售,随时项目建成后要蚀本出售,故最后选择让政府收地。

不过,甯汉豪谈到北都6幅地皮补地价拉倒一事时却有另一番解说,与其说政府补地价过高,倒不如说发展商要求的补地价低到不切实际,政府无法接受。政府强调不会因发展北都而大乱阵脚,将会按游戏规则,意味祭出《收回土地条例》进场收地。

在处理新界农地上,政府可祭出收地条例这把尚方宝剑,但问题是卖地却未必有相对底气,因发展商现时有大量货尾待消化,未来3至4年一手供应多达10.7万伙,如非市区靓地,短期没逼切性急于补充土地储备。卖地收益向来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假如发展商在下个财政年度继续不积极投地,将会对政府造成一定财政压力。可以预见,政府与发展商在卖地和补地价上将继续进行博弈,政府会否随行就市,视乎财赤情况而定。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