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新机遇 循环经济有钱途

2024-05-21 00:00

有智库期望透过企业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引领工业转型,开发高端及高增值技术。
有智库期望透过企业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引领工业转型,开发高端及高增值技术。

在可持续发展的普世价值下,循环经济渐受重视。近年港府亦多次提及发展循环经济,有智库指,面对全球资源有限,循环经济可望透过再用资源、研发耐用产品,并从产品设计起善用资源,达致减少废物,过程中亦能创造新职位,并看好循环经济可望推动本港工业走向高端及高增值的发展方向。对研发过程中需耗用大量资金,有环保团体指近年盛行的绿色贷款等金融产品,有助业界转型。有奢侈品包装商亦指,未来发展大势是延长包装物料的耐用性,达致重复使用的可持续目标。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般指减少、重用,并回收产品和物料,以减少废物,有别于传统鼓励消耗资源,强调开采、制造、消费及丢弃的「线性经济」模式。近年全球暖化加剧,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更受重视,获荷兰及法国等欧盟国家大力推行,世界经济论坛更预计,循环经济将在2030年前带来4.5兆美元产值。今年2月底,港府举办「香港绿色周」,当中重点活动的「亚太区气候业务论坛」亦讨论循环经济及能源转型等议题。

循环经济强调善用资源,与近年重视的ESG(环境、社会和管治)概念相近,香港浸会大学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副教授麦萃才指,本港不少上市公司及具社会责任的大企业都积极投入,并每年呈交ESG报告,港府亦大力推行,当中措施包括办公室无纸化、减少影印及印刷文件,甚至去除影印纸张的碳粉后重用,亦有地产集团安排旗下商场于早晚非繁忙时段关掉冷气,省电节能。
投入额外资源 增中小企压力

不过,麦指出,在推行循环经济上,回收减废是重要一环,当中无可避免牵涉投入额外资源,如人力及设施,变相增加营运成本,这方面对大企业影响不大,但恐成为窒碍大部分中小企投入的因素。有中小企商会成员直言,现时经营困难,赚钱生存才是中小企最大任务,环保节能要投入金钱,「现时有心无力」。

在欧美国家,当地企业可以一条龙包办回收、研发及生产再生物料,并以再生物料制成新产品,完美示范循环经济模式,世界绿色组织行政总裁余远骋指,以全球最大地毯生产商Interface为例,该品牌替客户回收旧地毯,将之制成原材料再造地毯,成功减少资源浪费及开采,近年更成功于生产过程中达致零碳排放,并研发出「负碳地毯」。不过,余指,该品牌前后经历10多年,才克服技术困难及成功研发出新产品。
专家倡参考外国 强化回收系统

因应本港工业发展与外国有所不同,身兼「香港循环经济联盟」召集人的余认为,外国经验值得香港参考,但指香港于发展循环经济上未必需要集中于制造工序上,反而可强化回收系统,以增加回收量及提高回收质量。对于中小企可能因本身规模及财力所限,未能全力投入循环经济,余认为港府近年大力提倡的绿色金融产品,可望提供经济支援。

独立智库思汇政策研究所行政总监姚俊业亦指,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贷款」及「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鈎贷款」,都鼓励企业投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项目。据了解,前者须用于指定的绿色项目,如购买环保认证的原材料、安装节能的太阳能板;后者鼓励企业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银行会于批核贷款前,与企业订下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绩效指标 (KPI),如碳排放量、用水量、职工安全与员工培训等,而贷款利率与企业表现挂鈎,达标数目越多,还款额越少,企业须取得第三方认证,确保在不同特定范畴达标。
从采购到零售引入可持续发展

姚补充,本港过去亦有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如有生物柴油公司,收集本港的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出口欧洲,另外由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开发的纺织品回收循环再造系统「G2G」,可将旧衣服转化为纤维,再重用制成新衣,当中亦透过人工智能识别未完全松开的纤维,可以减省40%人手。总部位于英国的奢侈品包装商Delta Global,近日与本港回收商及香港理工大学时装及纺织学院组成「可持续发展零售协作小组」,协助时装及零售业界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到零售上引入可持续发展元素。其创办人Robert Lockyer接受查询时称,留意到亚太地区的企业往往忽视产品的包装设计及物流上的可持续性,未来会采用较天然及耐用的包装物料,并更精准计算出货量,减少浪费资源及碳足迹。

姚俊业亦指,长远看好本港推动循环经济。他指,现时科学园有超过100间绿色科技企业,是本地绿色创科的生力军,可望为循环经济带来新动力。他亦指,香港企业应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并透过加强研发,带领企业转型,开发高端及高增值技术,利用高端技术,将回收得来的原材料进行初步加工,运到大湾区的工厂大量生产,发挥本港的科技优势。余远骋亦指,循环经济于内地及欧洲大力推行,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希望香港企业藉此推展新型工业化,朝高科技方向发展。

姚俊业亦关注认证问题,他指现时不少商品或物料,均标榜循环再造、减碳节能,惟大部分欠可供追溯的资料,「市民和消费者基本上无从稽考」。他认为,未来应加强相关追溯性,并设第三方认证,加强可信性,强调生产商应提供产品回收、循环再造等纪录。他亦指,未来各国对认证人才的需求大增,而本港的国际城市地位具有极高的公信力,预期国际认证机构将会来港吸纳相关人才,盼当局加强认证人员的培训,为港人提供新出路。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