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结业」非挡箭牌 严肃处理舒适堡乱象

2024-09-10 00:00

大型连锁健身中心舒适堡上周五突然宣布全线「暂时结业」,以待新投资者接手,重整业务重开,但拒绝交代细节,令一众消费者和员工无所适从,还衍生了更多疑团和问题。为保障众多苦主的权益,当局须严肃处理事件,勿让舒适堡以「暂时结业」为名来回避法律责任,更应认真考虑规管预缴式消费模式。

舒适堡结业4天,事态持续发酵,引起社会关注。消委会迄今接获1000宗投诉,涉款逾3100万元,平均每宗3.1万元,最高一宗涉及65万元,估计受影响的苦主可能会继续增加。另有逾百名员工向议员求助,估计被拖欠薪金1500万元,公司欠供强积金两个月。
营造暧昧状态回避法律责任

表面上舒适堡结业是正常商业行为,但其处理手法却大有问题。首先,公司在打风当天发通告宣布结业,声称新投资者与公司各分店业主磋商租用原址,其后指已有新公司用新品牌接手湾仔分店,日内重新开业,可是相关分店没开门,也未见新投资者到新店跟进,有关做法是很不寻常。假如舒适堡想找白武士接盘,理应是与对方倾妥易手细节才对外宣布结业,确保无缝衔接,令客户和员工在转会后的权益得到保障,继续愿意放心使用和提供相关服务。然而,现实上舒适堡却反其道而行,此举只会打击客户信心,试问新投资者明知无法留住客户和健身教练,谁会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舒适堡用「暂时结业」一词是可圈可点,不排除只是刻意营造暧昧状态,试图回避法律责任。舒适堡若以经营困难为由宣布结业,便须按劳工法例遣散所有员工,以及对现有客户作出退款的善后工作;可是它宣布「暂时结业」,又宣称有投资者准备接手业务,便可继续拖欠员工的薪水、欠供强积金供款和不发遣散费,而客户却因处境不明,既无法向舒适堡取消会籍索要退款,即使选择转会到新店,又不知合约条款是否有所改变,若不接受新条款,是否有权向新店申请退款,这些均涉及复杂法律问题,令员工和客户均无所适从。

此外,舒适堡明知出现财务问题,无法再经营下去,却仍在结业前几天还在促销十年会籍仅9800元,并要求健身教练向顾客推销购买逾3万元的课程,可获1000元佣金,对客户和对员工均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甚至可能涉及诈骗成分,趁结业前大捞一笔。
考虑堵预缴式消费规管漏洞

由于舒适堡的做法不寻常,加上其创办人陆毅强近月频频减持物业套现,所获得的资金却并非用来改善集团的资金周转,故当局应认真看待事件,若认为其不良销售手法有违《商品说明条例》,应马上采取行动,从严法办。劳工处亦应介入,对违规拖欠工人薪金、欠供强积金的雇主依法严惩,以免工人有汗出无粮出。

今次这么多苦主一次过支付大金额款项购买会籍和服务套餐,再次曝露预缴式消费的风险,一旦店铺结业,消费者便损失惨重。尽管过往美容店经常用这种不良营销手法敛财,一些精明消费者吸取经验,自然不肯作大额预缴式消费,但始终有少数人贪便宜却误堕陷阱。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政府应认真考虑加强堵塞预缴式消费的规管漏洞,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过去三年,先有两间大型健身中心在疫情期间结业,疫后复苏不似预期,加上市民消费习惯改变,导致舒适堡最终也无奈结业,但这并不等于健身中心已成黄昏产业。事实上,港人疫后更注重健康和做运动,只不过是倾向光顾中小型健身中心,因其24小时开放,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加上自助式服务,不会有教练或员工硬销服务,令这些新式健身中心数目由2018年9间飙升至去年214间。这反映业界只要与时并进,敢于求变,仍可在逆境中经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