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水墨力量 两路汇流成大川

2024-11-06 00:00

1980年代知名的水墨泰斗逐渐老去,惟本地欠专书摘录近百年的艺术发展史,文化恐悄然流逝。
1980年代知名的水墨泰斗逐渐老去,惟本地欠专书摘录近百年的艺术发展史,文化恐悄然流逝。

香港水墨不断创新突破,前人奠定基础功不可没,惟一众艺术家逐渐老去,亦未见有专书记录近代的水墨艺术发展史,文化恐悄然流逝。面对内地新水墨实力强、潜力大的挑战,有艺术家认为,水墨阅读门槛高,要普及必须从小教育,亦要集中艺坛力量,多设主题式展览。国家「十四五」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水墨定能作出贡献,有画家盼望,港府加以重视水墨,让此立于传统、融合西方而演变的本地艺术语言,得以保留承传。

香港水墨的种子自上世纪50年代萌芽,一众艺术家承先启后,使本地艺坛发展得有声有色,百花齐放。艺术家陈成球指,本地艺术范畴众多,水墨正是一面代表香港的旗帜。他指,香港水墨影响中国画潮流,并在国际间展示,足证其独特之处。

香港新水墨的独有创作模式为全球少见。一直以来,全球艺术家都在寻觅各地独有的艺术语言。以1950年代,日本艺术家经历二战后创立「具体派」为例,早期创作多以表演、大型装置和即兴发挥为主,如足绘、冲破纸张留痕、以电器和灯泡制成服装等,个中精神为艺坛带来冲击。

香港现代水墨画会会长杨国芬认为,香港水墨如出一辙,若然官方了解并珍而重之,整理好各方资料和文件,这种香港文化绝对能够永远写在文化艺术市场,甚至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名留青史。然而,她直言,香港没有专家研究本地水墨发展,有记载的书籍和网站屈指可数,而一众1980年代知名的本地水墨泰斗已两鬓斑白,「他们所保留的珍贵作品和资料文献,甚或曾经参展的资料、海报和相片,或即将就此消失。」她也说,艺术评论甚少涉猎香港水墨,某程度上窒碍发展。

本港水墨发展放缓,但全国水墨艺术发展从未停步。她提到,中国新水墨在1980年代鼎盛,时至今天,内地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更是带领潮流,举例内地艺术家王天德以香烫勾勒出群山和积雪等意象、张羽摒弃画笔改用「指印」创作,又如徐冰,其作品《背后的故事》以灯箱呈现山水,以麻绳、树叶和枯枝构建倒影,「内地新水墨实力强、潜力大,对本地水墨界既是挑战,亦是危机。」她指,香港艺坛若然继续分开「新水墨」和「现代水墨」两条路,对本地水墨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制造机会沉浸中国艺术

香港水墨要继续稳步向前,需要更多人认识及参与这门艺术。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艺术家周晋认为,各方面都需要「再多做一点」。他提到,本地教育过去以西方为主,「需要给他们更多机会了解水墨,有更多关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视觉经验。」他亦说,目前香港没有艺术的专门大学,而据他观察,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学习书画,「说明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可能没有这方面的老师,或者老师在美术课程不太侧重这一块。」

千禧后水墨画家魏舍桠是其中一例,她指,自己的中国画生涯始于大学时期,回想高中修读视觉艺术科时,课程一直侧重西画,未有令人全面浸润在中国艺术当中。她认为,不少人对水墨感兴趣,却未能进阶学习,「可否为有兴趣的人提供深入的讲座,让他们有讨论、欣赏和体验的机会?」

周晋坦言,本港过去教授中国艺术的老师和课程偏少,中大近年开办相关硕士课程,获不少中小学教师报读,「希望这些教师有经验之后,再帮助年轻学生。」他强调,教育资源值得投入更多,「更广泛地让年轻人熟悉传统文化,他们对水墨的兴趣会多一点。要潜移默化有难度,需要长期一步一步地做。」
阅读门槛高 常设展边睇边学

普及化需要从小教育,惟不少人认为传统国画的阅读门槛高,新水墨抽象难明。魏舍桠说,水墨画跟中国哲学一样,讲求「意在言外」,观众或要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一定认知,才会明白。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水墨画家邱荣丰举例,不懂水墨的人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会觉得像小孩画作,但懂得看的人,就会知道其功力深厚,「水墨是一门很慢的艺术,观众亦要懂得很多知识,提升个人修养。」

邱直言,审美需要培育,却亦难以教育,难在解释和说明。他举例,普遍人认为字体秀丽就是懂得书法,惟作为艺术家,写靓字只是「技术好」,跟艺术无关。他说,过去一直引导学生放远目光,不要单纯浏览网上资源,但香港水墨艺术家数目少,更多是业馀画家,「当业馀多于专业,他们又不断宣传和办展览,市民误以为那些才是好作品,审美观也因而改变。」

艺术家何纪岚指,去图书馆做资料搜集以外,前往不同展览看画、请教不同的人,才能学得更多。他建议,市民可以去拍卖展欣赏大师级作品,「比较过就知道哪些是好,慢慢会看得出分别。」其父何百里亦指,观众欣赏水墨画并非单从视觉,而是要对艺术家有一点认识,「香港应该要有『传奇』的常设展览,介绍由香港开埠以来的艺术家,仿古派、岭南画派,水墨运动到现在,可以定期换画,但当中的精神、香港脉络,要交代得好,让市民和旅客都看到香港艺术的演变。」

国家「十四五」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水墨定能作出贡献。不过,艺术家黄孝逵不讳言,香港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从水墨艺术家的角度而言,感觉受到「歧视」,又指要达至中外交流,本身需要计划,「应该拿出东方学到的东西,而非西方的,不然就不是真正的交流,只是内部循环而已。」
本地评选展览有助发展推广

他指出,扶持水墨发展不光是提供些资助,更重要有具体的行动,包括引导性的工作。他提到,香港应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本地画家评选的展览,「内地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展览,每年办一次评出名次,评委一般是有些成就的评论家或者艺术家,眼光较高,评出来的作品有表率作用。这种无形中的教育推广,我认为很重要。」他盼望,港府加以重视水墨,让此本地独有的艺术语言,得以保留承传。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