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图像艺术展揭幕 探索版画过去与现在

2020-11-02 12:29

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艺术)邓民亮(左)和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总监翁秀梅(右)期望透过展览,让大众重新认识版画。
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艺术)邓民亮(左)和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总监翁秀梅(右)期望透过展览,让大众重新认识版画。

现代打印技术先进,当3D立体也可打印出来的时候,究竟版画的意义何在?由香港文化博物馆和香港版画工作室联合筹划的「20/20香港版画图像艺术展」,就用二十条有关版画的问题,并配合逾九十位艺术家,超过一百三十件作品,跟大家探索香港版画的过去与现在,发掘版画概念及技巧的变更,让大众重新认识版画这种创作媒介。

「版画不一定要用木板印,小时候,我们都试过在手指沾上颜料,然后以指纹印指模画;或者很多人试过用薯仔雕图案,再涂上颜料印画,这些作品,其实都是版画的一种。」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艺术)邓民亮表示,创作版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有一块印板,并以该板印出来的印刷品,就已经是版画。而版画可作小规模量产,其中美国普普艺术大师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金宝汤」、「玛丽莲梦露」系列等名作,均属于版画艺术。

可能很多人心中都有些疑问,现时打印技术已很先进,只需一部打印机,就可大量复制,究竟版画与印刷的分别在哪里?版画跟绘画又有何不同?邓民亮说,这些疑问,正正就在「20/20香港版画图像艺术展」内解答,带出版画的定义和艺术价值。「展览用二十条问题,带出二十组展品,一步一步让大家认识版画的制作和关于版画的课题,并展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他指是次展览,共有九十多位艺术家,逾一百三十多件作品展出,利用各件展品去解释版画。

「20/20」限量印刷

有趣的是,展览名称「20/20香港版画图像艺术展」也有玄机,除代表筹划单位香港文化博物馆和香港版画工作室均成立二十年外,「20/20」这组数字的表达形式,原来也常见于版画作品上。

「版画可以作小量的量产化,有些艺术家想做系列式的版画作品,例如同一主题印二十张,印好后,就会在每张成品上加上编号,例如『1/20』,就是这系列作品的第一张,如此类推。」邓民亮说,每个系列的版画,印刷多少张,全因艺术家的想法而定。「艺术家可能会认为,印板在印了某个数量后,就开始失真,于是停止再印,所以每幅版画的数目是有限,跟功能性地大量生产的印刷品,是有所不同的。」

雕刻刀下独特美感

此外,版画跟绘画,除了制作过程不同,效果都有分别。「版画是透过印板印出来,而印板可以是木板、铜板或石板等,不同物料所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创作铜版画,艺术家要先用工具在铜板上雕出纹理,再倒上油墨,然后才印上纸,过程中画作产生的变化、效果和质感,都未必是绘画上可做到的。」邓民亮表示,透过雕刻刀在平面刻出图案所呈现的美感,都是版画独有。

事实上,在电脑绘画技术愈见成熟的今天,邓民亮指近年很多年轻人重拾版画艺术。「现时很多年轻人重视手工和质素,所以再次做版画,而他们做的版画,跟传统上的技术和做法,也有些不同,当中有使用科技或其他媒介的版画作品。」

邓民亮说今次的展览,就展出多幅香港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至现代的版画,从中可看到不同年代版画的技术和主题,以及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短片AR技术「解画」

香港版画工作室项目总监翁秀梅表示,是次展览中,部分展品来自该工作室的收藏,亦为展览的教育项目和技术上作支援,以及为场内展示的版画工作室设计等提供意见,希望工作室的设置更贴近真实。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除了展出多幅版画外,也有跟版画相关的短片,部分展品可配合AR(扩增实境)技术作展示,对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或学生,可更深入了解版画,丰富日后的创作手法。

「凹凸平孔」有「版」有眼

版画的灵魂——印板的制作方法五花八门,但其制作的基础,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凹、凸、平、孔」四大印刷分类,配合不同物料的印板,效果也有所不同。

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艺术)邓民亮表示,「凹版」是由西方人发明,约中世纪后开始使用,做法是利用工具,在铜板上刮坑,并把油墨填入坑中,再把画印压出来就可以。与之相反的就是「凸版」,艺术家可用木板、麻胶板等作印板,设计好图案后,就把不用的部分铲走,再涂上油墨印画即可。

不同印法 效果各异

至于「平版」则是近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技术,主要用于石板,或后来用的铝板等。「以石版画为例,是以水和油互相抗拒的原理,再以微弱的酸,轻轻侵蚀石上已绘好的形象,之后石上就会产生一些凹下去的部分,其后再经过一些程序,加上油墨,最后就可印画。」邓民亮说石版画的好处是细致,可作较大量的印刷。最后就是「孔版」,艺术家透过印板上的穿透位,倒上油墨印画,丝网印刷就属于孔印,常见于印T恤和纪念品。

木刻展刀工 铸纸易模仿

「20/20香港版画图像艺术展」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版画初探」、「版画再思」、「香港早期版画发展(1940-1980年代)」,以及「香港近期版画发展(1990年代至今)」,并以二十条问题,带出二十组,共逾百件的展品,让大家深入认识版画。

李流丹《大澳》

这是李流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凸版木刻画,他以精细的刻工勾勒出水棚内外的生活,当中可看到棚屋的木板、石头与浅滩的质感。邓民亮指这张作品是用了长达六尺的宣纸印成,有别于一般木刻版画的大小,这在当年来说,是很大胆的尝试。「在这幅画也可看到,艺术家用刀在木板上刻出的刀痕,不是手绘可做到,亦呈现了版画充满力量感的笔触和綫条。」

李慧娴《四美图》

由陶艺家李慧娴和香港版画工作室合作而成,先由李慧娴把陶艺绘画成图像并加上文字,再由版画师按她的绘画制成木刻版画,反映版画并非只可由艺术家亲手印制,而是可跟其他单位合作。

张义《铭》

张义本身是雕塑家,他先雕出木制模具,再以纸浆填充在模具上,创作出类以浮雕的铸纸版画。「铭」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的纪念文字,张义借铭刻的形式,制成可随光影变化而呈现出物料材质的作品,亦反映版画可以不同形式创作。邓民亮表示,铸纸版画的做法简单,小朋友也可试做。

冯浩然《十一吉祥动物》

由冯浩然带领香港理工大学学生,于土瓜湾牛棚艺术村一同创作的作品。邓民亮说,作品源自一项社区计画,创作团队曾在马头角一带,以瑞兽命名的十一条街考察,知道该区有很多车房,其后团队在车房收集零件和工具,拼砌出十一只相关的瑞兽,再配合感光剂和太阳创作的蓝印作品。「这组作品也是版画,而印板就是工具加太阳。」

黄新波《码头》(左上)、黄新波《卖血后》(左下)、杨纳雄《报喜》(右上)、梁永泰《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右下)

鲁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运动」,主张以木刻版画呼唤国民觉醒。在三、四十年代,一批因内地战乱而来港暂居的艺术家,如黄新波、杨纳雄、梁永泰,就成为本地首批创作版画的主力,他们的作品,主要以木刻版画,刻画出社会百态。

记者︰陈艳玲 摄影:何健勇

大澳/李流丹
大澳/李流丹
四美图/李慧娴
四美图/李慧娴

铭/张义(左)
铭/张义(左)
十一吉祥动物/冯浩然
十一吉祥动物/冯浩然

码头/黄新波(左上)、卖血后/黄新波(左下)、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梁永泰(右下)、报喜/杨纳雄(右上)
码头/黄新波(左上)、卖血后/黄新波(左下)、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梁永泰(右下)、报喜/杨纳雄(右上)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