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法】书海纵横莫怠慢

2021-03-05 10:48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不论是研习历史,还是其他学问,站在巨人的肩膊上,参考不同来源的资料或史料往往是必须的过程。故对资料的考证及分析,自然是学生的必修课。

如果对高中中史的课程有认识,相信大家也会记得课程中有一部分会提及史料的运用和局限。例如民间笔记虽存有较多细节,但却未必可信,官修史书则可能受到当权者修饰等等。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没有太大感觉。毕竟他们在教科书看到的,多是学界认同的正史,使用的史料也没有太大争议。往往是回答必答题那一两分关于史料运用的题目,才会想起自己所学。

但当上到大学,撰写论文时,这些知识便能派上用场。面对图书馆汗牛充栋的藏书,网上五花八门的论文,当然不是全部都可以直接引用。我们要养成一种考证资料的习惯。最基本的例子,便是看到二手资料时,如别人的论文,不要直接引用,要寻找其引用的一手资料来源。一来可以避免沿袭别人的手民之误,二来也可以从一手资料中得到启发,拓展论文的方向。

除了寻找一手资料,利用不同资料,互相对照也是重要一环。以笔者的经验为例,当在族谱找到某族先辈的事迹后,也要不忘从官方史料如地方志等找对照,确保史料真确。在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历史时,史料对照就更加重要。由于古代资讯不流通,各国亦有各自立场,同一件事,往往在不同国家的史书中有截然不同的记载。举个例子,明代中日韩之间的万历朝鲜之役,便因为三国史料之间的差异而众说纷纭。要研究相关历史,如果有多于一个资料来源,便能大大提升可信度。

如此态度,不独是研习历史,对于现代的资料更应如是。资讯科技发达,媒体资讯众多,当中更有不少断章取义的内容。将某公众人物的话语由有条件支持变全力支持,有担心变成大力反对,情况多不胜数。所以引用资料的时候,往往也要如检视史料般,寻找原始资料,否则便会有所误解。

以上内容,各位饱学之士可能觉得十分基本,我亦相信大多同学也明白其重要性。只是面对繁重公务私事,又有多少人能实践呢?要提醒自己,也许经典的「四知」可以有所启示——天知,地知,你知,教授也知道!

周正贤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成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3月5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