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分析自杀成因:九成与精神健康相关 吁留意学童压力问题

2021-11-24 16:56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近年儿童自杀个案有增加趋势,引起社会关注。香港心理衞生会于今日(2021年11月24日)举行「学童自杀识别与应对」讲座,邀请了精神科医生林美玲主讲,她指九成自杀问题都与精神健康相关,秋季更是学童自杀的高峰期,若要预防青少年自杀,师长平日需要观察及留意他们的压力状况。是次讲座吸引超过360名学界及社福界人士参与,当中逾七成是学校校长、教师及青少年工作者等。 


青少年的压力、自杀想法及自杀行为 

林美玲拥有丰富青少年精神健康治疗经验,她在讲座中表示,根据国际数据,甚少学童自杀个案是发生在青春期之前,学童自杀高峰期多数发生在青春期(而往往伴随着有不同的精神健康问题或物质滥用情况)、20多岁时期。自杀个案的男性,较明显特质可能包括冲动行为及性格、激烈的反应、有物质滥用的情况;自杀个案的女性,较明显特质包括焦虑及抑郁情绪等。学童自杀有季节性,通常在长假期间学童自杀率都会偏低,但一开学就容易成为自杀高峰期。另外,原来春、秋季节都是学童自杀较高峰的时期(与躁狂及抑郁的情绪转变有关)。不可忽视的当然是这些学童所遇到的压力事件,往往成为引发点。 


辨识自杀危机 

她又分享,许多因素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杀想法或行为。从国际数据而言,九成自杀问题与精神健康问题相关(当中三分之二有包括情绪病、物质滥用、焦虑症、对立反抗行为等),四成自杀者在之前也有企图自杀的行为。 

她特别提醒师长,当有学童自杀消息或新闻传出,要注意其「传染性」,有机会引起连串的模仿行为,故此要留意传媒报导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事后介入的方法。 


需要留意青少年的压力及异常表现 

她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一段充满转变的时期,也是精神健康危机较高的时期。要预防青少年自杀,师长平日需要观察及留意他们的压力状况,包括因压力引致的各种表现︰过度紧张焦虑(例如心悸、发抖、手心出汗、眩晕、麻木、呼吸困难感)、惊恐发作、焦虑情况容易于儿童及青少年期间引发焦虑症、可能出现的抑郁徵状、物质滥用情况。 

她亦鼓励师长需要留意及辨识青少年会否正面对一些精神健康问题,包括︰「隐藏型的抑郁(masked depression)」、行为问题、难以解释的身体问题(somatic)、情绪病的共病问题(尤其是焦虑问题及行为规范障碍症的共病)。如有以上情况,应该及早介入,为学童提供协助。 

林美玲提醒师长,要避免及处理学童自杀问题,于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双管齐下,会有较明显效用。于讲座尾段,她亦与参加者一起探讨在支援过程中,学校的角色、以及如何完善校内外的危机管理系统。 

香港心理衞生会表示,是次讲座反应热烈,有参加者反映非常切合学界及社区现时的需要。该会亦计画于未来举办更多活动,加深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

该会亦推出了免费的「『辅』负得正」线上辅导程式,向市民提供情绪健康资讯。若然受情绪困扰,可于周一至周五下午2时至晚上10时,透过程式与该会有精神健康服务经验的专业社工分享情绪需要。 

资料来源:香港心理衞生会

精神科医生林美玲
精神科医生林美玲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