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ile精选内容|西方眼中的亚洲

2021-11-11 14:56

李小龙(右)
李小龙(右)

流行文化追求简单、速食,曾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因荷里活电影对华人的误解,让外国人以为中国竟是一个人人习武的神奇国度;又有不少从文学作品角色流传下来的刻板印象,至今仍为人诟病。而上个月首部华裔超级英雄电影《尚气》上映,是迪士尼公司继《花木兰》后,又一部「评论比电影精采」的作品, 全因其反派「满大人」被认为映射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傅满州博士的秘辛》邪恶的中国坏蛋角色「傅满洲」,引来内地网民不满西方社会加深外界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今期《S-file》就藉此列举三个典型例子,和大家讲讲西方对东方社会的想像与误解,学会客观审视各种文化差异。


想像一:中国人人都会打功夫

中西民众分隔两地,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七十年代,西方社会主要依赖电影和小说认识中国,特别是影视作品中片面的描写和敍述制造了不少刻板印象,其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人人都会打功夫」的误解。 横练的肌肉、凌厉的拳脚、标志性的嘶吼声,这张亚洲脸孔深深地烙印在外国民众的脑中,正是七十年代风靡全球的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龙先生(图左),其代表作包括《唐山大兄》、《精武门》、《死亡游戏》等等。及后活跃于国际影坛的华人武打演员, 如李连杰、成龙、甄子丹虽各有不同的武 打风格,但一场场与西方搏击截然不同的 动作场景,渐渐使得西方观众将「功夫」与「华人」画上等号。 在资讯不流通的年代,影视作品中「功夫」所呈现的力量与美感极具观赏性,一方面符合当时观众对官能刺激的追求,另一方面填补了外国人对神秘中国社会的想像,于是这种误解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广泛流传。

《苏丝黄的世界》剧照
《苏丝黄的世界》剧照
《蝴蝶夫人》海报
《蝴蝶夫人》海报

想像二:反派傅满洲的阴险诡诈 

「人人有功练」尚可算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其实远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眼中,封闭的中国是一个神秘而危险的国度。1913年英国推理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的《傅 满洲的谜团》中,首次出现的经典邪恶反派——傅满洲(图右上),就是西方社会对当时中国的负面想像。 小说中的傅满洲高瘦秃头,穿清朝官服,留了一撮尖长的胡须,面目可憎。他虽博学多才, 但为人阴险诡诈,不爱使用枪炮,却擅长使用毒药、毒蛇、蜘蛛等古老手段犯罪害人。从傅满洲的人物设定可以得知,西方将中国想像成奸险的人物,是一个有能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 神秘外族。这个角色影响深远,一直到1980 年,仍有着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如电影《傅满州的诡计》。后至千禧年代,每当西方电影出现形象相似的角色,例如《加勒比海盗3》(2007)海盗头目啸风(图右中)的形象与傅满洲十分神似,都会引起「傅满洲」的辱华争议。


正义华人干探陈查理

幸而,西方社会亦非全盘接受「傅满洲」呈现的奸狡形象。二十年代,美国小说家艾尔.德尔.毕格斯(Earl Derr Biggers)曾批评这种将中国看待成「黄祸」的偏见,并创作出一位正义的华人探长——陈查 理(图右下),小说形容他是位「矮壮的中国人」,形象较正面,谈吐风趣、谦逊有礼,专门侦查各类犯罪案件。 可惜的是,作者虽然为角色注入中国文化特色,却对现实的中国所知甚少,因而其建构的华人形象仍较为模糊、表面。比如人物陈查理很少直接提及中国,却不时以「子曰」作为口头禅,喜爱说大道理,带有儒家教诲色彩,反而制造了另一种刻版印象。

想像三:柔弱顺从的东方美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东方美人对于西方观众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西方电影和小说中,东方美人很多时候都以特定的姿态出现,较常见的是旗袍及和服,分别代表中国和日本的女性。然而,这些东方女性角色往往都被设计成等待西方男子拯救、柔弱、夫为妻纲的形象。


舞女苏丝黄

例如由英国作家李察.梅臣(Richard Mason)1957年出版的经典作品《苏丝黄的世界》,讲述一位英国业馀画家罗勃(Robert Lomax)来到香港寻找创作灵感,途中恋上东方美女苏丝黄的故事。 故事中,罗勃是位富有的白人男子,苏丝黄是位接待美国水兵的卖身舞女,从人物设定上呈现出一种阶级的暗示。随着故事发展,苏丝黄穿上欧洲服饰讨好罗勃,却惹来他的厌恶,后来换上罗勃挑选的中国古装,对着罗勃恭顺地行礼。这些情节的安排,都把苏丝黄塑造成一位柔弱顺从的东方女性。


艺妓蝴蝶夫人

又例如由二十世纪初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驻日美国军官平克顿与日本艺妓蝴蝶夫人相恋,蝴蝶夫人为平克顿抛弃日本传统信仰与文化,平克顿最后却抛弃了蝴蝶夫人,而她亦选择自尽身亡。这部剧作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艺妓蝴蝶夫人穿着和服登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奠定了日本女性在西方观众眼中的视觉形象。 


娱乐横行要慎思慎读

基于西方创作者与亚洲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作品的篇幅所限,有时候那些「偏误」只是对「他者」文化的一种剪裁与取舍。 以日本和服为例,和服强调隐藏人体綫条,注重衣服向下垂直的綫条,这一点与西方服饰截然不同;另外,穿着和服亦十分讲究身分和场合,例如已婚妇女、歌女、花魁等等各有不同。但是,因为各地的文化差异,当年荷里活电影再现这些日本文化的时候自然无法一一兼顾,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出现简化和偏误。 旗袍与和服之外,类似的文化符号俯拾皆是,例如老是常出现的香港街头与霓虹灯、壮丽的山河大川代表中国、「包子顶」的建筑代表中东地区等等。虽然生活于其中的我们知道, 电影呈现的画面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隅,甚至当中有些想像是过时与守旧的偏见,但当我们批判电影失实和制造刻板印象的时候,不宜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轻下判断,并非只要电影与现实有所不符便全盘否定。 随着资讯愈来愈流通,全球化盛行的年代,我们不再从单一渠道接收讯息,对于流行文娱作品呈现的图象,观众不应全盘接受;同时,也应明白每种文化在再现和转译的过程中必然偏离现实。故而大家审视作品的时候,宜理性考虑不同观点,再作判断。


补充知识:东方主义

评论家讨论西方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时,常借用「东方主义」解说,指西方国家以「想像中的真实」来理解东方,制造偏见与刻板印象,常通过矮化和妖魔化其他国家,从而巩固自己的优越地位。这个概念来自巴勒斯坦裔美国文学理论家爱德华.瓦迪厄.萨伊德(Edward Wadie Said ,1935-2003)的《东方主义》,而萨伊德在书中主要讨论的「东方」,是指中东社会(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后来被延伸讨论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现象。

文:卢家彦 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

本文摘录自星岛中学校园报《S-file悦读历史》〈封面专题〉内容,订户可于星岛电子报阅读全文。如想了解更多星岛中学校园报的资讯,可浏览星岛教育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