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热辣辣一古人消暑大法
2024-07-07 16:30
每当天气炎热,大家可以通过冷气、风扇等去消暑,但是在中国古代,没有电力也没有机械,那么古代人又是用甚么方法去熬过漫长酷热的夏天呢?今期就跟大家一起探讨古代人的消暑大法。
民以食为天 从饮食消暑
炎炎夏日,最能消暑的莫过于喝一口冰凉汽水,再吃一口冰镇雪糕。翻阅古籍才发现,原来冰品并非现代人的专属,早在唐朝已经非常盛行。根据《唐六典》记载:「大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槐叶冷淘就是用槐叶与面粉所制成的凉面,是唐朝皇室贵族的消暑良品。北宋书籍《东京梦华录》提到,每到夏天,市集就会有刨冰、「冰酪」(古代的雪糕)、「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椰子水」、「冰雪冷元子」(即是冰镇汤圆) 等数十种消暑冷饮甜品出售。
到了清朝,夏天甜品冷饮的发展更加趋向多元化,《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北京夏季凉饮,以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圈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这个就是今天所说的酸梅汤了。清朝时的严辰〈忆京都词〉也提到 :「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说明当时有吃冰凉水果消暑的习惯。《燕京岁时记》亦有记载:「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日冰胡儿。」「冰胡儿」也就是今天的「雪条」。
不用电的冷气和冰箱
不论古今,面对炎夏,人们理所当然会想用冰块降低室内气温,或冰镇食物。《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意思是将冰块放在「冰鉴」这个器皿中,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而汉朝学者郑玄曾解释甚么是「冰鉴」:「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即可以将冰块放人鉴中,再放入食物,以此纾缓热气。换言之,这个 「冰鉴」可以说是古代的「雪柜」了。
然而,古代没有电力,那么如何能保持冰块,从冬天到夏天这么长的时间都不融化呢?其实,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有妙法:将冬天收集的冰块储藏到开控的地下
室之中。
由于地下温度较低,因此冰块可保持不融化,而这此地下室便称为「冰窖」。《诗经•豳风•七月》一诗描述了 周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亦提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所谓「凌阴」就是冰窖,意思是人们在冬天会开挖冰块,并存放在阴凉的冰窖之中。清朝书籍《养吉斋丛录》亦有记载:「紫禁城内旧时冰窖五所,其四所各藏冰五千块。」
在古代,大多数平民百姓生活并不富足,因此多数人的消暑方法都极为简单及原始,例如用扇子、凉席等以植物制作的物品,早至周朝开始已经出现。现时渖阳故宫博物院均有冰鉴和扇子等文物馆藏,不但充满艺术美,更展现古人的智慧。
贵族专属一玉器消暑法
古人还有一种较为特别的消暑方法,就是运用玉器。玉器表面较为清凉,长期接触可以一定程度上令身体感到凉快;而玉器稀少昂贵,因此一般只有古代皇室贵族才会用这一种奢侈的消暑方法。
相傅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因体型丰腴,每到夏天都难以忍受,她的其中一个消暑方法就是口含玉器,借玉器的清凉缓解炎热。根据五代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盖借其凉津洪肺也。」相传武则天、慈禧等人亦有在夏天躺在玉枕头上的习惯,南宋李清照亦曾在〈醉花阴〉中写到:「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呢!
衣著有学问 轻薄材质备受欢迎
热潮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忙于整理衣柜,将厚而保暖的大衣收起,取出透气清爽的短袖衫,而古人则从衣服的材质人手。
不同的材质会影响穿著的舒适程度,古人造夏衣时喜欢用夏布,即是用苎麻纱织品的统称。苎麻是中国特产植物,又称为白叶苎麻,有着最长最幼细的纤维,且有良好纤维强力和透气性,能吸水散热,因此苎麻制衣穿著起来非常凉爽,很适合夏天。
通过分析出土文物的背景,我们得知约在 4000 多年前古人便已使用苎麻织作。《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曾记载郑子产曾送吴公子季札「紵衣」,即是苎麻织衣。除了苎麻,古代贵族也喜爱用蚕丝制衣,不仅非常轻盈,视觉上更显高贵。1972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直裾素纱禅衣」,整件衣服的重量仅得 49克,主要以蚕丝编织,清透柔亮,所谓薄如蝉翼就是如此了。
文: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