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作品只能赏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化」|智凝都会

2024-08-26 12:50

阅读文学作品只能赏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化」|智凝都会
阅读文学作品只能赏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化」|智凝都会

提到文学研究,很多人都以为研究者只会从赏析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学作品优美的词藻、生动的比喻、多变的叙事手法等。其实文学研究亦有其「科学化」的一面,从数据搜集与整理、资料编排与组织,以及近年越趋流行的数码人文研究方法,都需要文学研究者具备一定的资讯科技技能和知识。


仍在发展的手稿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手稿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科学化」的其中一个例子,这门学问更与版本学和校勘学息息相关。所谓的手稿研究,包括由作家所写的手稿和签名本,又有作家于草稿、手稿上修改,或于排版本上作修改的版本等。在技术层面来看,进行手稿学研究需要运用复制和储存的技术,例如影像扫描描、拍照和存档,然后再进一步由研究人员分门别类、逐条分析,最后建立相关数据库并进行研究,整个过程需要跨学科视野,更需要人文学科和科学技术的专门知识。

在香港,中国现代文学手稿学研究仍然在发展的阶段,但是在不同学术机构和博物馆,其实已经存有很多香港作家的重要文献和手稿。例如在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文学资料库」,我们就可以看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收藏了陈秉昌、蔡炎培、东瑞、方宽烈、何紫、淮远、刘以鬯、钱穆、迈克、辛其氏、西西、萧军、高行健和胡菊人等多位文化名人和文学作家的手稿、信函、剪报和照片等重要文献。其中西西的手稿,馆内就藏有1998年的〈火流星〉手稿一张、《我的乔治亚》写作计划稿和《钦天监》的草稿等。这些手稿资料虽然零碎,但往往可以让研究者对比作品已出版的版本,让大家更为了解作家原初的写作构思,探讨作家决定修改的可能原因,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思考过程等有重要帮助。


探讨作品与文学场域关系

又例如香港大学图书馆的「甘兆光(甘丰穗)特藏」,收藏了甘先生捐赠给香港大学图书馆的手稿和信件等资料。这个特藏收藏了甘先生以笔名所撰,于《明灯日报》、《华侨日报》、《晚报》、《大公报》、《文汇报》和《商报》等连载的长短篇小说和专栏文章,并有其他如广播剧本、社论和特稿等。当中更有甘先生的手稿包括甘丰穗侦探小说《魔窟擒凶记》手稿共47张、〈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香港音乐家二三事〉、〈忆顾鸿〉和贝莎饮食专栏〈美食采风〉等手稿多张,足见香港其实拥有很多有关香港文学和文化的研究材料,更有大量重要的手稿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其实,香港不同人士或学术机构都收藏了很多作家的手稿和信函,例如现由宋以朗管理的张爱玲作品手稿,以及其他重要作家如西西和刘以鬯的手稿等,都是香港人值得珍视的重要文化资产。

手稿学研究结合版本学和校勘学,让我们可以了解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文本生成」的过程。笔者近年从文学与史学研究结合的角度,尝试透过整理文学史料、爬梳历史脉络等方式,探讨作家作品与文学场域的关系。例如搜集整理上海报刊中有关张爱玲于上海时期的报刊资料,除了能让我们全面了解张爱玲的创作与文学场域之间的互动情况,更可厘清一些对作家和作品的误解;而要处理这些数量庞大而分散的研究材料,研究者就必须运用数码资料库和数码人文研究方法去整理和呈现研究成果。笔者将会继续撰写文章,跟大家分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数码人文、史料研究等「科学化」面貌的研究情况。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梁慕灵博士

延伸阅读:

由大学做起 培育乐龄科技专才|智凝都会

葛浩燕 - 自闭症儿童学好双语 助融入社会向上流动|智凝都会

谈振伟 - 如何促进 长者普及使用乐龄科技产品|智凝都会

谈振伟 - 发展乐龄科技 面对的挑战|智凝都会

邹嘉敏 - 个人化癌症治疗的未来愿景|智凝都会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