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无国界|人道救援30年 回顾无国界医生 香港发展
2024-10-16 12:00
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正值越南船民潮,位于白石、石岗等几个难民营共收容了数以万计越南船民。无国界医生向难民营内的船民提供人道救援数年后,决定在香港成立办事处,让组织的救援工作能更有效应对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医疗人道危机。越南船民潮结束后,无国界医生继续在香港工作,实践人道救援至今30年。让我们回顾过去,看看无国界医生如何在香港走过近三分一世纪,以及和香港人以至区内的各界人士,如何在医疗人道救援路上带来改变。
加强国际化 让港人参与更多
1994年夏天,当时无国界医生在香港成立仅3个月,香港办事处便展开了首个前线支援行动──安排一辆载满紧急救援物资的货运机,前赴非洲扎伊尔(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援助逃避卢旺达大屠杀的难民。
无国界医生随后于199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人道工作获进一步认可。但是,曾任无国界医生(香港)总干事的温达德(Dick van der Tak)却认为,无国界医生虽在世界各地推行项目,但当年仍是一个以西方和白人为本位的组织,而香港则有能力成为平台,让组织发展成真正的「国际组织」。
温达德解释:「当时我看到在香港,很多人都有能力为国际人道救援行动作出贡献,我也深信无国界医生必须加强国际化,让来自这个地区的人参与更多。」
前线医护从不停歇
踏入2000年代,无国界医生的香港办事处积极进行招募,鼓励更多医疗和非医疗的专业人士参与国际救援。在2004年的南亚海啸中,组织派出13名救援人员到重灾区印尼亚齐省救援;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中,组织亦派出18名救援人员参与赈灾,并捐赠医疗物资及数千个帐篷等。
天灾、冲突一直不间断,无国界医生的香港办事处在现正持续的罗兴亚难民危机、乌克兰战争、苏丹战事、加沙战争中,亦有派出救援人员支援前线。在2023年度,香港办事处共派出131人次的救援人员前往世界各地,在提供医疗援助同时,亦提供物流、财务、人力管理等协助。
无国界医生在香港
除了应对海外的危机,无国界医生亦曾参与本港的医疗支援。2003年,「沙士」(SARS)肆虐香港,无国界医生的香港办事处曾筹集40箱防护衣,并捐赠医管局,帮助纾缓物资短缺;组织亦动员逾百位医科生、护士学生和本地医生,在疫情期间举办41场医学讲座,并向长者和少数族裔等社群提供协助。
在持续逾3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中,无国界医生曾出动紧急团队,与本地组织合作应对,包括向长者、清洁工、无家者、难民及寻求庇护者等弱势群体,提供实证医疗资讯、免费和遥距医疗谘询及支援,甚至符合衞生和感染防控要求的临时住所,以减低他们的感染风险。在第五波疫情,组织更提供以人为本的疫苗接种计划,并为本港多间院舍进行有关疫情应对能力的跨界别综合评估。
一切由「山洞」开始
无国界医生的香港办事处起初成立时,仅聘有3名员工,捐款人亦少于100人。由于资金有限,组织当年仅可租用幼儿园旧址作办公室,室内灯光昏暗,连公司电脑也是二手得来。有捐款者到访办公室大感意外,戏言办公室简陋得犹如置身「山洞」之中。
经过30年的发展,有赖大众支持和认可,无国界医生(香港)如今已是数十人的团队,并在2023年度中,直接拨款2.6亿港元支援约40个国家或地区的救援项目。
文章刊于中学学生报《S-file公民社会》2024年10月16日专栏「知识无国界」。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