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海滨「搵食」有几难?
2021-08-14 05:30
近年,维港两岸海滨一段一段的开放,直到今天已完成了二十四公里。另外,海滨的设计和管理模式亦多了变化,令海滨段段有特色。市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海滨地区作休憩用途,跑步钓鱼闲坐玩乐,甚至骑单车踩滑板放宠物,各适其适。
随着海滨逐渐开放,市民兴高采烈之馀,要求也愈来愈高。常有朋友问笔者:「海滨几时会有更多的露天食肆,让人可以在海滨一边看风景,一边享用美食呢?」
对,笔者参与海滨工作十七年来,出席过不少有关海滨规划的公众参与活动和会议,常听到公众希望海滨可以多些露天餐厅。事实是,世界各地的著名海滨城市,海滨就是一个可以吃喝玩乐的地方。像雪梨的达令港,像新加坡的驳船码头和克拉码头,像奥斯陆的阿克尔码头;沿岸满布不同种类的餐厅食肆任人选择。此举不但为游人提供享受,也能令城市海滨更朝气蓬勃。
「究竟,在香港海滨找个吃的地方有几困难?」
香港海滨食肆寥寥可数,露天茶座更是绝无仅有。市民要边吃边看海,唯有到海旁的高级酒店、私人会所或码头内的食肆。例如尖沙嘴海旁的瑰丽酒店或铜锣湾的香港游艇会,又例如湾仔码头内的餐厅。这些海滨食肆对一般市民来说,一来选择少,二来价钱贵,有的更是闲人(非会员)恕不招待。
近年出现零星的海滨茶座,有在观塘海滨和尖沙嘴香港艺术馆的餐厅,开业后生意也尚算不俗。
「那么,既然别人都做到了,为何我们做不到?」
首先,人家的海滨不但是公园。这关乎城市规划,例如达令港的海滨与市民生活吃喝娱乐结合,反观我们的海滨都划成休憩用地,要增设餐饮又因欠缺水电渠务设施无法成事;就算有,管理部门也不鼓励,当中又牵涉领取食肆牌照等繁复障碍。
另一方面,海滨人流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开食肆便要有生意才能维持,要海滨食肆成行成市,便要有足够的人流。香港多段海滨远离闹市,交通畅达度仍有待改善,要餐厅有稳定顾客量,还需一段时间。
不过,我们并没有放弃落实在海滨用餐的梦想,而灵感竟是来自去年初爆发的疫情。因为防疫,政府曾经为食肆堂食设时限。去年七月疫情出现第三波,当局甚至把「限堂令」伸延至午饭时间。就在实施首天,笔者深感不妙:「在外工作的市民往哪里吃午餐?」午饭时间走到北角海滨,一如所料,不少市民(被逼)在海旁用餐,有坐在长椅上弯着身子吃饭盒的,有蹲在地上用花槽作桌子的,眼前景象实在令人痛心。笔者心里想:「为何我们不能让市民舒舒服服地在公共空间用膳?」于是便立即跟发展海港办事处的团队研究,在海滨设置餐桌的可能性。
三个月后,我们便在新开放的卑路乍湾海滨长廊设置凉亭和餐桌,为市民提供户外工作(Work From Harbour)和用餐的地方。在「先驳通,再优化」的理念下,我们不时到现场视察,发现餐桌甚受欢迎。不少市民带同食物和饮品在海边开餐,有吃意大利薄饼的,有在附近食店买来炸鱼和炸鸡的,也有与朋友搞大食会的。后来,我们灵机一触,既然海滨设置固定食肆要克服重重难关,又既然疫情下市民以手机应用程式上网买外卖已变成日常习惯;怎不来个新尝试——「海滨叫外卖」?
现实是,只要海滨场地有餐椅餐桌,只要人人一部手机,就可以叫外卖。而且外卖选择多,平价贵价悉随尊便,选择随时比任何一家海景餐厅还要多。一想到这点子,团队便立刻着手在「海滨实验场」推动下一步「进化」。
今天,我们已于卑路乍湾海滨长廊当眼处完成设置「外卖接餐点」,方便市民进行外卖交收。在网上外卖送餐平台的配合下,「卑路乍湾海滨长廊」更已成为相关外卖应用程式可直接定位的送餐地点。游人只要输入有关地名或作定位,便可于我们新设的接餐点安心等待美食。
为妥善处理外卖餐盒包装,我们也加强了长廊的垃圾收集安排,包括增加大型有盖垃圾桶、增设垃圾桶停放处,以及加强人手管理等,以免用完的外卖包装造成衞生问题。
上述措施正于「卑路乍湾海滨长廊」试行,成功经验可于稍后推广至其他「海滨共享空间」。
吴永顺(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