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疫苗数据|Delta粉碎「阶段性胜利」 高接种率地区疫情反弹 无打针者易患重症死亡
2021-09-01 03:47
新冠病毒大流行一年半仍未遏止,疫苗俨如唯一的救生圈,不过疫苗接种率高达7成的国家,确诊数字仍高企,却选择放弃清零,与病毒共存。本报按多国疫苗接种人口比例,分析不同阶段的新增确诊病例、重症率及死亡率,发现部分地方曾获「阶段性胜利」,如英国在四成人口已打首针时,重症率及死亡率大跌约8成,而新加坡的接种比率由2成升至6成期间,确诊数字持续下滑,但两国遭Delta变种病毒株肆虐时出现疫情反弹。专家解释确诊数字虽飙升,但重症及死亡情况多见于无打针人士,若本港抗疫策略要由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前提是政府与社会需取共识,划下死线从而推高疫苗接种率。
新冠疫苗去年底起于欧美率先开打,各国随即由疫苗竞赛转为疫苗接种率之争,以色列早于3月宣布逾半人口打毕两针疫苗,至最近美国首针接种率已逾6成,而加拿大、英国及新加坡已有逾7成人口已打第一针。惟多项最新数据显示,这些接种率有一定水平的国家,不约而同由6月起出现疫情反弹。为探讨疫苗接种率与各地爆发的前因后果,本报根据网上数据平台Our World in Data的资料,整理各国在疫苗接种率达2成、4成、6成及7成期间,其确诊数字、重症率及死亡率升幅及跌幅,并由专家拆解个中的抗疫转捩点。
打针后确诊、重症及死亡率急跌
有不少国家在抗疫途上曾获「阶段性胜利」,接种一定疫苗剂量后,确诊数字、重症及死亡率均急跌,以色列是其一。以色列于今年4月有6成人口已打首针,与接种人口4成时比较,确诊数字大跌9成4,死亡率少8成多,重症率亦减半,广泛打针颇见成效。但据最新数字,当地确诊数自6月中起持续暴增,至今已创高峰。
英国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上周二正式冲破7成大关。比较当地疫苗接种人口比例,在4成人口已打首针时,重症率及死亡率曾分别大跌约7成4及8成7,惟后来确诊数字却不跌反升,上周的确诊数字显示,已大增5倍多,其重症率及死亡率亦明显倍增。
打齐两针死亡率较低
加拿大7月底仍靠7成接种率守住,但事隔一个月,确诊数已升近6倍。至于新加坡,其确诊数字曾随接种率上升而下降,但至7月中接种疫苗人数超过7成,其确诊数字与7月初比较,却上升3点9倍,而美国亦同样录「不跌反升」,当地今年4月中接种率虽达4成,确诊数字却只较之前跌4%,其后虽于8月底达6成接种率,但确诊数字反升逾1倍,重症率及死亡率均大升。
入侵各地的变种病毒株亦是引爆疫情的主因之一。根据部分经基因测序的病例,Delta毒株自3月起出没,新加坡首当其冲,5月当地新增病例已有9成属Delta,随后英美、以色列等地亦接连遭Delta肆虐。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郭健安表示,今年6月开始Delta逐渐成为英国等地的主流毒株,他引述英国公共卫生局的数据指,当地的Delta变种病毒病例中,接种2剂新冠疫苗与无接种疫苗的50岁或以上病人,其确诊后28天内的死亡率差距明显,「前者的死亡率为1.8%,后者则为6%,你会发现打了针的(死亡)比率低些。」
放宽防疫措施引爆疫情
按照同一数据比较50岁以下年龄组别,本报发现,无接种疫苗的人士染上Delta变种病毒株,较已接种2剂疫苗的人数多出4.7倍。郭健安提到,现时英国12岁或以下儿童未许接种新冠疫苗,但有关群组同时包括在50岁以下年龄组别。翻查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8月中,12岁或以下儿童的确诊比率,与7月初比较已增加1%。
郭健安指出,Delta变种病毒株的传染力高,而现有疫苗研发之时并非针对变种病毒,故难免出现突破性感染,「所以不只看打针后的感染情况,亦要看防疫政策,例如社交距离、口罩措施等。」翻查资料,英国自7月19日起防疫限制全面解封,包括撤销社交距离限制、取消口罩令,夜店亦可重开。至于以色列亦自6月起恢复正常生活,国民不需再戴口罩,社交场所亦重开,当局至7月因应爆疫重推部分限制。
各地疫情持续反弹,到底疫苗是否仍属灵丹妙药?港大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指,美国现时虽再爆疫,但新个案集中在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州份,重症率及死亡率亦多见于未接种疫苗的人士,在当地有打针与无打针的人形同生活在两个世界:「现时虽爆疫,但说到底,有打针的人都是无大碍居多,只要有打针就流感化。」
研打第三针 「买时间」与病毒共存
港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烈文认为,打针后仍有感染情况,不代表疫苗无效,「接种疫苗后仍确诊的情况确有发生,但可令自身不至病重,并非无效。」他强调在Delta病毒株的爆发下,未打针的人危险性仍然最高。
全球正面对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疫苗均有抗体下跌现象,专家开始探讨第三针的可行性。金冬雁透露,美国及以色列均开始要求国民接种第三针,他形容此举是「买时间」,务求谷高民众的抗体,以争取在可行情况下尽量放宽社交限制。
金续指,欧美等国即使在Delta侵袭下爆疫,都未再封城,只因应疫情调整措施,但过往一直清零的新加坡及澳洲均开始意识到,难以持续清零,转往学习与病毒共存,他指香港应集众家之长决定下一步防控策略。
记者 陈倩婷 林紫晴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