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吁打造品牌故事 突出本港优势 盛事新意未够多 连结本地文化展个性

2024-12-17 12:50

「盛事经济」要精益求精,除加强与本地的连结,亦需与城市品牌具一致性,图为渣打香港马拉松。
「盛事经济」要精益求精,除加强与本地的连结,亦需与城市品牌具一致性,图为渣打香港马拉松。

《盛事经济系列》之精益求精篇

香港今年举办多项盛事,吸引中外旅客到访。不过据本报统计,部分盛事尤其是展览及会议论坛局限于业界参与,难引起大众共鸣;更有69%盛事曾在港举办,仅文化艺术方面较多新办活动。此外,亦有不少盛事同年在其他地区举办,缺少独特性。要精益求精,有学者和业界人士建议,加强盛事与本地的连结,如在赛事融入香港文化、资助更多传统活动,以及善用乡郊特色等。另有公共关系领域的专家指,盛事须与城市品牌具一致性,否则或适得其反,建议打造强而有力的品牌故事,调整盛事策略,突出香港独特优势,重塑「盛事之都」的城市形象。

翻查国际期刊,学者对于盛事的定义各有不同,一般着重规模、影响力和独特性;成功的盛事应与主办城市的精神和特色契合,部分更指,盛事应几乎变成城市的代名词,并广泛获当地市民的认同和支持。有资深公关指,香港目前的盛事五花八门,但代表性活动屈指可数,部分盛事缺少公众参与度,亦有些缺乏与本港文化的连结,难以「代表」香港。

本报整理今年1月至11月举办、列入盛事年表的217个活动,按会议论坛、展览、文化艺术、公众活动、运动赛事和本土文化分类,定位重叠者按该项目的重点活动区分。
本报整理今年1月至11月举办、列入盛事年表的217个活动,按会议论坛、展览、文化艺术、公众活动、运动赛事和本土文化分类,定位重叠者按该项目的重点活动区分。

 

部分限业界参与 大众难共鸣

本报整理今年1月至11月举办、列入盛事年表的217个活动,按会议论坛(55项)、展览(54项)、文化艺术(33项)、公众活动(33项)、运动赛事(32项)和本土文化(6项)分类,定位重叠者按该项目的重点活动区分。其中全部本土文化、运动赛事、公众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见表一),性质均为与公众同乐。至于展览,12个供公众参与、34个限业界参与,另有8个为两者同步开放,或优先供业界参与,最后一天开放给公众。

全数55个会议论坛只开放业界参与,其中不乏行业或行业组织的年会,例如「国际放射技师和放射技术员协会2024年世界大会」和「亚太区寿险理财峰会暨颁奖典礼 」等。有会展业人士坦言,会议、展览类活动,一般受众少,难引起市民共鸣,「书展、美食博览可能会有,其他多会认为与自己无关。」

有公关业人士提到,公众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虽也开放公众参与,但投入程度或有差异,「表演类的活动较为单向,有互动性质的较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恒生大学市场学系助理教授邝家麒说,触动消费者的感觉感受,可以演化为消费行为,留下经济收益。

香港书展每年吸引数十万市民参与。
香港书展每年吸引数十万市民参与。

7成活动重复举办欠缺创意

另一方面,147项盛事(69%)曾在港举办,约3分1(51项)为展览,其中贸发局举办的展览占33项,首次在港举办有64项活动,会议论坛约占3分1(21项)为最多、运动赛事及公众活动各占12项。

按各范畴的新旧活动比例,100%的本土文化活动(6项)及94%展览是已有活动,会议论坛中近60%(32项)为旧活动、近40%(21项)是新活动,公众活动和运动赛事旧活动比例稍高,占64%(21项)和63%(20项);文化艺术新旧活动比例约1比1,17项旧活动、16项新活动,反映文化界的创意特质。

此外,17项已完结盛事今年有在其他地区举办(见表二),其中6项为运动盛事,多为世界级赛事的分站,6项公众活动如「S2O亚洲泼水音乐节」、「Waterbomb音乐节」等,多从外地引入,另有零星文化艺术、会议论坛及展览项目,仅本土文化活动为100%本地举办。

有17项已完结盛事今年有在其他地区举办。
有17项已完结盛事今年有在其他地区举办。

 

盛事效应会否因不断重复而减弱,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恒云相信,若活动优质,有结合时代需要创新、经精心筹办和维护,应能维持正面效应,「但若活动办得随意,即使能短期带来客流,过程中也可能面对不同问题,或形式负面宣传。」

有旅游业人士认为,可以转移至其他地方举办的盛事缺乏独特性,「对参与者而言,这个地方是否香港并不重要,成为回头客的可能性较低。」她指,即使从外地引入活动,亦应加入本地特色。

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立法会议员郑泳舜说,巴黎奥运在赛事中善用当地特色,举例巴黎大皇宫成为剑击赛事场地、田径场赛道涂上薰衣草的紫色,「自然融入了法国的文化,值得香港借镜。」

提升市民自豪 加强国际认知

除了加强与本地的连结,也可包装更多本土文化活动成为盛事。寻踪觅迹创办人陈国豪举例,如坪洲的金花娘娘诞及十年一次的厦村打醮等,政府可考虑为该些香港独有或具特殊意义的活动提供特别资助。

文化评论人、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总监胡恩威建议,多办具地区特色的盛事,「每个城市的盛事,应该有自己的性格。」活现香港共同创办人陈智远亦说,可利用本地乡郊特色举办持久盛事,有助增强社区参与感及提升城市形象,并设计更多与盛事相关的零售和体验产品,以提高参与者的消费力。

更重要的是,盛事要与城市品牌具一致性。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黄懿慧说,活动与城市品牌缺乏一致性时,其效应可能弱化,甚至适得其反,「关键在于活动质量是否能充分体现城市的核心价值,并带来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香港有「国际会展之都」之称。
香港有「国际会展之都」之称。

「香港品牌」今年以「香港——亚洲盛事之都」为主题,每月发布宣传影片。有资深公关指,打造城市形象需要经过市场研究、品牌定位、活动策划、宣传推广及持续评估等程序,同时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够提升品牌价值。

回顾2000年,政府设立跨部门小组,与国际公关公司联手,为港策划新品牌形象,在全球范围进行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国际和公众对香港的印象,并访问各行业领袖,找出香港独特的优势,对香港的城市品牌进行定位,最终定为「亚洲国际都会」。

国际品牌谘询公司Landor有参与当时计划,其香港区总经理韩青余说,城市品牌强调相关性和差异性,「现时盛事松散,缺少叙事。我们知道香港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活动,但讲不出有何独特性,而各活动并非表达同一个香港故事。」她说,至少要订立5年蓝图,制订各产业的角色,在不同层面叙事,「同时让别人看见,政府有基建配套和系统支持,证明我们能带给旅客世界级的体验。」

黄懿慧也说,香港需要打造强而有力的品牌故事,将「盛事之都」与核心价值连结,如将香港艺术节与文化多样性叙事统一起来,有助于形成鲜明的记忆点。她指出,提升市民自豪感和加强国际认知,是塑造城市品牌的关键,「信任将成为推动盛事成功的重要动力。」

澳门未来5年将承办NBA季前赛。
澳门未来5年将承办NBA季前赛。

 

东南亚国家落力吸客 港竞争对手多

不少地区举办「盛事」吸纳旅客,新加坡、泰国,甚至邻近的澳门,也是香港的竞争对手。

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恒云举例,新加坡在大型行业会议和国际论坛方面更为活跃,聚焦会展奖励旅游(MICE)开展全球推广活动,泰国和印尼等地也推出各种主题活动,「香港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活动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区分开来。」

学者倡加强湾区协同合作

他续指,随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香港也面对深圳、珠海、澳门的竞争挑战,建议本港未来加强协同,借鉴优秀经验,促进旅游、文创、餐饮和演艺等行业的合作,结合香港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品牌IP。

澳门近日公布,未来5年将承办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季前赛。立法会议员何敬康苦笑说,「香港连符合标准的场地都暂时难求,自称『盛事之都』,但澳门都比我们好,应多检讨及观摩。」他亦提到,韩国艺能界甚少到中国表演,澳门近年狂抢韩星,建议争取更多韩星来港,不让澳门专美。

LIV Golf选手或一家大小来港,有意见指要做好赛前、赛后的活动策划。
LIV Golf选手或一家大小来港,有意见指要做好赛前、赛后的活动策划。

营造优质体验 让游客来过返寻味

营造优质旅游体验,有助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最大化盛事效益。

多样化住宿选择 提高服务标准

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恒云提到,完整的交通、多样化的住宿选择和充分的导览等,能让游客沉浸式地参与盛事,不需在其他方面有过多困扰,提高公共服务标准、改善本港服务业的服务态度,更能让旅客有优质体验,「游客的服务体验,决定其对目的地和产品的评价,影响他们重游和推荐意愿。」

增设家庭儿童友善设施

浸大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教授刘永松提到,部分体育赛事如「LIV Golf职业巡回赛(LIV Golf)」,选手或一家大小来港,故要做好赛前、赛后的活动策划。纵横公关集团(SPRG)主席曾立基建议,要重视家庭旅游的趋势,设更多家庭、儿童友善设施,相信能更吸引盛事参与者带同一家大小来港度假。

MEMO PLUS PR公关总监李彦仪指,希望政府加强与业界沟通合作,参考日韩等地政府对盛事的支持和配套措施,提供物流运输、宣传渠道、旅客签证和酒店配套等支援,提升盛事的整体效益。

每日杂志组

《盛事经济系列》

检视回馈篇:每日杂志|倡重新定义聚焦推广 今年已办盛事破200项 效益不少也有差评

永续发展篇:每日杂志|应促进本地业界发展 制订KPI监察 明年上半年百项盛事 展览主力料旅客飙5成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