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的隐忧:清盘游戏与金融老鼠|梁伟聪
2025-01-23 18:27
「年年难过年年过」,这句话虽然源自明朝一位清贫寡妇的感叹,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却成了不少老板的心声。港元同业拆息(Hibor)高企接近4厘,生意难做,资金链断裂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开始采取近乎「金融老鼠」的手段,将风险转嫁给小股民与小债主。
上市公司以物代钱 债主陷两难
近期最常听到的案例,便是上市公司现金流枯竭后,以物业或股票抵债的方式解决债务。一位工程公司老板分享,他的客户——一家上市公司,直言「钱没有了,可以选几套物业,或者拿股票看看能卖多少」。对于这类选择,债主可谓进退两难。
接受物业,往往是位于三、四线城市的非核心资产,流动性极低,无法快速套现;接受股票,则可能立刻变现,但这些公司的股票价值往往随时大幅缩水,市场上少有买家接手,最终损失更多。这些「垃圾资产」不仅无法帮助企业主解困,反而令其陷入更深的财务危机。
「特别手法」私债转入公司账
另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来自几年前的港股「啤壳热」。当年港股壳价一度高达7亿至8亿元,不少老板为了趁热将公司上市,举债赌上一把。然而,随著中美贸易战、疫情以及监管机构严打「啤壳」行为,这些横财梦纷纷破灭。许多老板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甚至陷入无力偿还的窘境。
笔者听闻某上市公司老板因资金枯竭,不得不向多年好友开口借钱,并承诺高息回报。然而,最终却连好友的资金都无法偿还,甚至采用「特别手法」将私人债务转移到公司账上,让好友成为最终的「老衬」。
当上市公司清盘时,偿还顺序依次为清盘费用、拖欠员工的薪金、有抵押债权人,最后才是无抵押的普通债主。对于普通投资者或小债主而言,即使合法拥有债权,也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
更甚的是,一些上市公司老板熟悉清盘流程,利用清盘将个人债务合理化地转移到公司,让自己的个人资产全身而退,而小债主则只能接受亏损。这样的操作虽不违法,却将风险完全转嫁到投资者身上。
「金融老鼠」损害市场信誉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每日资金流通以千亿计,但也吸引了不少「金融老鼠」。他们往往缺乏真实业务支撑,靠著拉关系、造假包装来赚钱,目的是将风险最终转嫁给市场参与者。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个人投资者利益,更拖累了港股市场的信誉。国际投资者对香港市场抱有高透明度和严格监管的期待,但当「金融老鼠」行为频繁发生时,市场形象将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香港在国际 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评分上的表现。
散户宜远离现金流紧张公司
面对当前的市场挑战,小股民与小债主应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远离现金流紧张的公司,无论股价多具吸引力,若一家公司的大股东频繁抵押股份,或财务报表显示现金流枯竭,应避免进一步投资。
警惕「以物抵债」的诱惑,无论是接受股票还是低流动性的房产作补偿,这些资产在经济环境不佳时,价值往往迅速缩水,甚至完全无法变现。选择合作对象谨慎,无论是投资还是商业合作,选择信用良好的企业是最基本的风险管控手段。高回报虽吸引,但更需注重风险评估。
经济环境转差是大家都无可奈何的一件事,但这类事件如果频繁发生,却恐怕会严重影响港股的声誉,拖低港股市场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分,笔者不是监管机构,只能建议朋友们尽量切勿投机那些现金流已出现问题、帐面已是负资产,或大股东已经将持股用作抵押的股份。 将股票抵押本应是一件很平常的财务动作,奈何现在这个环境,作为小股民的我们也不得不提防一下。
梁伟聪-企业传讯及财经公关顾问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相关文章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