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倡濕地緩衝區「鬆綁」 釋放四百公頃土地供應

2021-03-10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土地供應緊張,政府亦急於尋找合適用地建屋,但部分位於濕地緩衝區土地,目前卻淪為貨櫃場、貨車場等,未能作適當發展;新地認為,目前位於濕地緩衝區地皮共涉達約一千二百公頃,當中約三百至四百公頃,具備發展住宅的潛力,建議可釋放出來興建住宅,更可在生態環境保育,以及物業發展上並存,有助修復荒廢農地,並藉此以增加樓宇供應,達致多贏的局面。

濕地緩衝區原為分隔濕地與城市之間的地皮,但部分濕地緩衝區土地,由於缺乏規劃,往往淪為貨櫃場、貨車場,甚至作倉庫用途,未能做到環境及生態保育之餘,亦未為土地帶來適當發展。

在現時住宅土地供應匱乏下,新地地產策劃及發展部策劃總監劉志遠認為,目前濕地緩衝區地皮共涉及約一千二百公頃,當中約三百至四百公頃,具潛力發展作住宅用途,藉此增加本港土地供應,更可達致多贏的局面。

但認為在發展濕地緩衝區地皮上,亦有四項元素需要克服,當中最主要為克服保育的問題,包括如何處理濕地上的生態保育,並且與物業發展上並存。此外,亦要處理基建及交通問題,例如道路網絡等。

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土地位處祖堂地鄰近,因祖堂地本身較難作買賣,若要作合併發展,具備一定難度;最後在發展上也要與政府間相互良好溝通。新地代理地產策劃及發展部規劃總監黃舜浣稱,若發展位於濕地緩衝區的項目,地積比率達一點五倍至三倍,會較為合適。

至於新地過往亦曾發展位於濕地緩衝區的項目,為天水圍Wetland Seasons Park,於一四年向政府購入,做到發展及保育並存,新地代理執行董事陳康祺稱,項目發展過程具挑戰性,並要與政府部門,以及毗鄰的濕地公園溝通。

由物業設計規劃、通風、雀鳥的飛行習性,以及大廈的外牆及玻璃物料,均有作考慮,並採用創新的施工方法及安排,無論嘈音、污水及灰塵等均有嚴格控制。此外,建築物高低有致,最高那一幢物業,雖樓高十層,但較遠離濕地公園,其餘物業採階梯式降至五層及兩層,證明發展與保育並存。

此外,同系元朗PARK YOHO,則位於濕地緩衝區旁,為結合濕地保育與住宅發展,並修復毗鄰的荒廢農地,目前變作半自然鹹淡水濕地,具環境及經濟可持續性,並由私人管理。

該幅濕地佔地逾五十萬方呎,錄得的物種由一五年的一百七十種,增至去年的三百三十種,包括屬近危級別的物類,由於經復修的濕地,設計以自然為主,不須再投放大量資源維持運作,而且前期發展時,發展商已投放大量資源,目前業主只須負責極小部分費用,濕地的營運費用佔管理費約百分之三,佔每方呎管理費一毫子。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