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論政經|通脹與全球化再平衡

2022-05-31 00:00

通脹猛於虎,高通脹正困擾全球,特別是在已發展國家,通脹率已經升到幾十年來的高位,美國四月份通脹百分之八點三,貼近超過四十年高位;歐羅區四月通脹百分之七點四,創歷史新高。通脹有流動性和傳導性,尤其是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影響是全球性的。同時,為壓抑高通脹,美國已開始加息收緊貨幣供應,歐洲央行亦大有機會跟隨,將影響國際資金流,令環球金融市場出現波動。

這兩年世界經濟的主要變化源自疫情,一方面封城等防控措施,令全球供應鏈受阻,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為通脹升溫埋下伏綫。其次,二月底爆發的俄烏衝突,觸發各種制裁和禁運,擾亂貨物流通,供應鏈更形緊張,進一步推高價格。
拆解生產鏈推高成本

通脹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因素——去全球化。始於歐美近年冒起的民粹主義,全球貿易逐漸由多邊開放,轉向單邊和保護主義,互相施加關稅,推高了產品的價格,同時為了追求基本商品供應自給自足,把原來在全球分工的生產鏈拆解遷回本國,放棄成本較低、生產工藝較高的供應,拉高生產成本,消費者要付出更高價格,卻換來質素較次的產品。

高通脹如何化解?以上三個推高通脹的因素中,如果疫情屬大自然的不可抗力,那麼地緣政治和去全球化都是人為可控的,未來能否改善,全看各地決策者有否化解分歧的誠意和視野。因應國內通脹飆升的壓力,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正考慮削減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這其實正反映關稅戰、高通脹沒有贏家,全球皆輸。
控制通脹維持創新力

過去數十年,全球化為世界開創了高增長、低通脹的年代,企業不斷優化供應鏈,削減成本,鼓勵專業化,並強化了投資研發的動機,推動了知識和技術的跨境傳播,最終提升了全球的生產力和創新力。當過去的模式走到極致,盛極而轉也是正常的事,但急於扭轉、脫,容易造成波動,物價走高是其一,削弱技術創新或是其二,假如這些負面影響長遠伴隨,結果未必是大家可以承受的。

世界也許難以回復過去高度全球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適度降低彼此的依存度、減少摩擦和碰撞也不一定是壞事,而無論在控制通脹和維持創新力的角度來看,世界經貿關係都必須在全球化與去全球化之間取得新的平衡。
李民斌
全國政協委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