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促進跨代流動必先了解劏房青年需要

2022-07-27 00:00

特區政府宣布成立四個工作小組,其中一個處理跨代貧窮工作,並宣布推行千人計畫,每年讓二千個居於劏房的初中生,參與一年師友計畫(下稱千人計畫),以及各種學習、培訓、體驗活動。

雖然計畫的元素與現時給青年的各項師友計畫大致相同(如兒童發展基金計畫),但是這次計畫的服務對象是以居於劏房的青年為主要目標,如能做到因應他們的特別需要對症下藥,這亦是一種進步。最近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進行了一項有關居於劏房的中學生的研究(下稱劏房青年),了解他們的特別處境,有助政府設計千人計畫。
導師應來自不同專業

第一,劏房青年在生活體驗及社會資本都十分匱乏。是次研究發現超過四成居於劏房的青年來港不足七年,另超過六成半家中並無學歷比自己高的家庭成員。此外,他們父母的社交網絡較狹窄,朋友數目比一般香港市民少,對社會服務的認識程度亦不高(例如有近七成表示未有聽過青少年服務),這都顯示單靠父母難以協助他們開拓生活圈子。

因此,透過師友計畫讓這些青年認識不同專業與背景的成人是重要的介入方向。然而,如主要透過商界招募導師則範圍過於狹窄,皆因千人計畫的對象為初中生,他們最需要是擴闊自己視野,認識成長的不同可能性,特別是基層的青年往往比較早熟,反而忽略了「尋夢」的可能性,抹煞自身的真正潛能。因此,千人計畫可把招募導師的範圍擴展至不同專業及不同界別的人士,例如設計師、教師、記者、文化藝術工作者及運動員等,並把導師與青年組成小組進行配對,讓青年有機會同時接觸有不同視野及體驗的人士。在擴闊青年體驗方面,亦不應只限於工作體驗,應包括與青年發展不同面向相關的體驗。

第二,社聯研究亦發現劏房青年的居所面積的中位數只有一百三十平方呎(人均居住面積為五十平方呎),超過五成劏房青年與全家共同居於同一個房間或牀位(即當中並無間隔),可以想像這些青年難以有足夠私人空間去學習、社交及發展個人興趣。因此,千人計畫應考慮於各區物色空間作為青年會所,除了在此處學習及交流,也可讓青年參與管理。
不應忽略家長角色

第三,當論及透過師友計畫拓展青年的社交網絡與生活體驗,往往容易使人認為這些青年的家長沒有親職管教的能力,但事實上大部分基層青年的家長都十分關心青年的發展與成長。因此千人計畫除了向青年提供支援外,亦不應忽略家長的角色,要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包括在計畫開展時,讓家長明白計畫的目標和可如何配合,協助提升家長在協助青年成長上的能力與資源,當發現家長面對其他社會服務需要時,也協助提供資訊及服務轉介。

第四,根據過往經驗,師友計畫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能否有一個有經驗的中介者,負責為青年及導師處理於師友計畫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障礙,故須聘請有經驗的青年工作者為個案經理,負責師友配對、培訓導師、協助青年釐清目標、處理青年與導師的關係、青年與家庭的關係,以及協助審批各種財務資助或轉介資源等。

第五,千人計畫需要青年與導師建立關係、釐清及實踐自身目標、學習理財、擴闊生活體驗,要求一個初中青年於短短一年間完成上述任務,顯然並不現實。筆者建議把計畫的介入時間改為三年,讓參與計畫的青年可以有足夠時間擴闊視野,尋找理想,實踐自身的目標。
現有計畫亦需改善

社會期望千人計畫能給予居於劏房的初中學生有更多成長及發展機會,但千人計畫服務的人數與十九萬居於貧窮家庭的十八歲以下兒童及青年相比,只屬杯水車薪。事實上,跨代貧窮亦非單靠一個服務項目就能夠處理,在師友計畫及資助青年擴闊生活體驗等項目的層面上,現時已有兒童發展基金、友導向、明日之星、地區青年發展資助計畫、校本課後學習支援計畫,以及學生活動支援津貼等計畫正在推行。這些計畫在資助範圍及水平上都有待改善(部分計畫未來是否存續亦成疑問),政府除了推出新計畫外,亦應改善這些現有計畫。

社聯過去的研究顯示,貧窮家庭子女入讀大學的比率遠低於中產的家庭,而擁有大學學歷與否,在今日香港仍是在職場上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更宏觀來說,要解決跨代貧窮問題,增加清貧青年進入大學的機會必然是政府需要考量的績效指標,增加大學學額及增加對清貧學生修讀大專課程的資助,將是必須思考的政策方向。

其實,需要解決子女跨代貧窮的問題是源於社會有大量貧窮家庭,故扶貧政策最終目標應為減少香港整體的貧窮狀況,讓社會變得更平等,才能治標治本。
黃和平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