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論學|發揮教學創意 突破各種限制
2021-11-12 15:33
一塊農田、兩套耕具和一個農夫,能產出多少農作物呢?如要增加產量,但不能增加農田面積和耕具數目,只聘請多一個農夫,又是否有幫助呢?你可能會想:「二人合力,各展所長,又能更充分運用工具,當然有幫助!」你這樣想可能是對的。若然農夫的數目一直持續增加至一百名、一千名,但農田面積和耕具數目仍舊不變,結果又會如何呢?單靠想像,大家也能得到以下結論:因為農田會飽和,耕具亦會不夠分,所以產量最終再沒法得到提升了。以上現象可由一個經濟學原理「邊際報酬遞減定律」作解釋。
作為一名經濟科老師,我經常教授以上的原理。若然像以上般,以一個例子(農夫耕田),平鋪直敍地道出這定理,相信這樣的單向傳輸,學生雖能大致理解,但仍會聽得沉悶、學得膚淺。如何能夠在課室空間和課時都有限的情況下,讓學生仍能獲得真切的學習體驗呢?畢竟,我不能在四十分鐘的課堂內,安排一次耕種體驗,來讓學生體驗和證實以上的原理吧!
如老師能多動腦筋,發揮創意,還是能設計出另一些優質的替代學習體驗。以上述為例,如我們不以真實的耕種作體驗,不妨設計另一個模擬的耕種活動作替代。如何替代?如以黑板比作農田、粉筆比作耕具、學生比作農夫,他們在黑板指定範圍內畫上的粟米圖形比作農作物。我在堂上,就是以這個形式,讓數名學生在一個狹窄的黑板範圍內,共用兩枝粉筆在限時內畫粟米圖。他們之後分享,認為這活動確能令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邊際報酬遞減定律」的發生。
回想以上活動,既不涉及原本課室內沒有的物資,亦毋須資訊科技的介入,只是善用課室內的教具(黑板和粉筆),已能達至預期體驗效果了。筆者想藉着以上教學範例,指出以下一點:雖然在我們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會遇到不同的限制(如課室太細、課時太短和電腦太慢等),但只要大家能發揮創意,想多步、行多步,局限還是能克服的。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12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談經論學|終止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
談經論學|睡得夠 記得多 學得好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