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论学|发挥教学创意 突破各种限制

2021-11-12 15:33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一块农田、两套耕具和一个农夫,能产出多少农作物呢?如要增加产量,但不能增加农田面积和耕具数目,只聘请多一个农夫,又是否有帮助呢?你可能会想:「二人合力,各展所长,又能更充分运用工具,当然有帮助!」你这样想可能是对的。若然农夫的数目一直持续增加至一百名、一千名,但农田面积和耕具数目仍旧不变,结果又会如何呢?单靠想像,大家也能得到以下结论:因为农田会饱和,耕具亦会不够分,所以产量最终再没法得到提升了。以上现象可由一个经济学原理「边际报酬递减定律」作解释。

作为一名经济科老师,我经常教授以上的原理。若然像以上般,以一个例子(农夫耕田),平铺直敍地道出这定理,相信这样的单向传输,学生虽能大致理解,但仍会听得沉闷、学得肤浅。如何能够在课室空间和课时都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仍能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呢?毕竟,我不能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安排一次耕种体验,来让学生体验和证实以上的原理吧!

如老师能多动脑筋,发挥创意,还是能设计出另一些优质的替代学习体验。以上述为例,如我们不以真实的耕种作体验,不妨设计另一个模拟的耕种活动作替代。如何替代?如以黑板比作农田、粉笔比作耕具、学生比作农夫,他们在黑板指定范围内画上的粟米图形比作农作物。我在堂上,就是以这个形式,让数名学生在一个狭窄的黑板范围内,共用两枝粉笔在限时内画粟米图。他们之后分享,认为这活动确能令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边际报酬递减定律」的发生。

回想以上活动,既不涉及原本课室内没有的物资,亦毋须资讯科技的介入,只是善用课室内的教具(黑板和粉笔),已能达至预期体验效果了。笔者想藉着以上教学范例,指出以下一点:虽然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不同的限制(如课室太细、课时太短和电脑太慢等),但只要大家能发挥创意,想多步、行多步,局限还是能克服的。

电邮:[email protected]

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副校长、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课程发展议会学习领域委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12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谈经论学|终止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

谈经论学|睡得够 记得多 学得好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