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非永恆不變 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嘗試考慮不同角度

2021-12-17 12:10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習史期間,學子在不知不覺間,接觸到不少歷史論述。然而,歷史論述涉及史家主觀的判斷,學子或誤以為歷史論述是不變的真理。既然如此,學習國史相關的歷史論述時,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學子應注意不同歷史觀點的出發點,並不能單單背誦史家觀點的表面意思。如史家認為宋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他們的着眼點是宋代軍費太多、軍隊戰鬥力弱的一面。假如我們從另一角度出發,考慮宋代經濟繁盛,如《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東京夢華錄》有如「飲食指南」的一面,似乎宋代的社會經濟是相當有活力的。加上,宋代的兵器研發並不落後,只是南宋的對手,即是蒙古軍的戰鬥力太強,橫掃不少陸地國家。南宋於釣魚城頑強力抗蒙古軍隊三十多年,表現已經遠超其他敗於蒙古人鐵騎的國家。因此,宋代積貧積弱之說,實在視乎論者從哪個角度出發而已。只要立足的史實有別,得出的論述也會有不同。

此外,學子應注意歷史人物的個別差異。以明代宦官為例子,論者每每指出,明代宦官作惡多端、敗壞朝政,當中尤以黃宗羲的批評最為激烈。雖則此說是絕對有根據的,但明代宦官中也有賢能之人,積極輔助君主施政,例如太監懷恩、陳矩等。雖然他們高踞司禮監太監之位,但他們仍然為朝廷盡心盡力,沒有中飽私囊。兩人亦多次拯救外朝忠直之士,並向皇帝進諫,為他們抱不平。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並非所有宦官都是作惡多端的,當中也不乏對朝政有建樹的人。回顧歷史,宦官制度得以沿襲千年,證明了宦官在皇權政治的必要性。可見,歷史論述往往是一個概括性的描述。習史時,學子應注意個別例子的差異,以還原歷史真相。

學子在學習國史期間,也應該嘗試考慮不同角度的觀點。雖然歷史觀點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有所革新,但是,學習歷史時的基本態度,如論從史出、有根有據,是永恒不變的。

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文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2月17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原文標題為〈歷史的另一面〉。


延伸閱讀:

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 教你以史為鑑

青史劄記|國史教學心迹

青史劄記|時代與知識分子

青史劄記|畫地不可為牢

青史劄記|出奇「勝」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