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非永恒不变 青年史学家年奖得主:尝试考虑不同角度
2021-12-17 12:10
习史期间,学子在不知不觉间,接触到不少历史论述。然而,历史论述涉及史家主观的判断,学子或误以为历史论述是不变的真理。既然如此,学习国史相关的历史论述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学子应注意不同历史观点的出发点,并不能单单背诵史家观点的表面意思。如史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他们的着眼点是宋代军费太多、军队战斗力弱的一面。假如我们从另一角度出发,考虑宋代经济繁盛,如《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东京梦华录》有如「饮食指南」的一面,似乎宋代的社会经济是相当有活力的。加上,宋代的兵器研发并不落后,只是南宋的对手,即是蒙古军的战斗力太强,横扫不少陆地国家。南宋于钓鱼城顽强力抗蒙古军队三十多年,表现已经远超其他败于蒙古人铁骑的国家。因此,宋代积贫积弱之说,实在视乎论者从哪个角度出发而已。只要立足的史实有别,得出的论述也会有不同。
此外,学子应注意历史人物的个别差异。以明代宦官为例子,论者每每指出,明代宦官作恶多端、败坏朝政,当中尤以黄宗羲的批评最为激烈。虽则此说是绝对有根据的,但明代宦官中也有贤能之人,积极辅助君主施政,例如太监怀恩、陈矩等。虽然他们高踞司礼监太监之位,但他们仍然为朝廷尽心尽力,没有中饱私囊。两人亦多次拯救外朝忠直之士,并向皇帝进谏,为他们抱不平。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所有宦官都是作恶多端的,当中也不乏对朝政有建树的人。回顾历史,宦官制度得以沿袭千年,证明了宦官在皇权政治的必要性。可见,历史论述往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习史时,学子应注意个别例子的差异,以还原历史真相。
学子在学习国史期间,也应该尝试考虑不同角度的观点。虽然历史观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革新,但是,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态度,如论从史出、有根有据,是永恒不变的。
张玮宗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委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2月17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原文标题为〈历史的另一面〉。
延伸阅读: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