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內疚與羞恥的分別

2022-07-06 12:52

有時家長見到小朋友犯錯或者頂撞自己時,一時氣上心頭,未必可以心平氣和地教導孩子,有時甚至會說出不合比例的重話,傷害孩子的自尊。下文嘗試分辨家長如何教訓子女會令他們感到內疚,進而改過,而哪些說話則會灌輸一種羞恥感給孩子,長遠令他們輕視自己。


無心快語影響深

簡單而言,如果家長能夠明確指出子女做錯的事情,例如不應該出手打人,應該嘗試用言語溝通,解決事情,這部分會讓子女明白:「我的行為錯了(I did something bad),我應該感到內疚、後悔。」藉着這種教導,家長亦能幫助子女進入社交化的必然過程,長遠更容易適應公民社會的基本要求。

不過,如果按上述例子,家長並不是就着子女的行為作批評,而是批評子女本身,例如:「你真是很差勁,這麼粗魯,沒有人會想和你做朋友!」那便會令子女收到這訊息:「不是我的行為差,是我很差(I am bad)。」累積下來,這種羞恥感會令子女產生負面的自我形象,並且在成年後,繼續以這種卑微(inferior)的自我與其他人互動,例如在社交或親密關係中,討好別人、缺乏安全感、未能設定界綫等。這種羞恥感,不被別人認可的感覺,將需要長時間的治療關係去重塑,讓這些孩子重新感到自己是被認可的。

筆者相信大部分家長並非有心傷害子女的自尊,遑論羞辱他們,令子女感到羞恥。但可能由於以下原因,令家長說出了重話,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1. 太過心急,想馬上見到教導的結果:批評子女很差,令他們感到羞恥,通常很快會令子女閉口不言,因為「我很差」(I am bad)這個認知實在較為震撼,令小朋友反應不過來,所以家長就會覺得教導收到效果了,而且過程非常有效率。

2. 為強調事情的嚴重性,誇大了小朋友的責任:例如家長想小朋友對新來的補習老師有禮貌,專心上課,就對孩子說:「之前的補習老師就是因為你好頑皮所以不再教你,這次你一定要做好!」補習老師是否繼續教導某一學生有自己的考慮,包括時間、金錢等,學生態度只是其中一項,但家長為了收到預期效果——孩子專心上課,而令子女內化自己有問題,會令他們感到羞恥,得不償失。


是教導還是羞辱?

內疚還是羞恥,一綫之差,對小朋友的影響卻很深遠,希望家長們都可以提升覺察:究竟我是在教導孩子,還是在羞辱他們?互勉之。


文︰Kelly媽媽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7月6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


延伸閱讀:

親子育兒|從電影《CODA》理解親子關係

親子育兒|三類型父母

親子育兒|家長與貴人 建立孩子安全感

親子溝通|育兒別偏心 化解手足競爭

親子育兒|廿四孝父母 對子女管教愈多愈好? 家庭治療師:應該張弛有度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