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本港僅存手造木船匠 構思新中式木帆船 「阿炮」盼留最後餘暉

2024-10-14 11:00

光明船廠見證造船業盛衰,由造船到修船,區師傅沒太多怨言。
光明船廠見證造船業盛衰,由造船到修船,區師傅沒太多怨言。

區世傑是本港僅存的手造木船船匠,其經營的「光明船廠」曾生產本港逾半木船,得意傑作包括與父親建造的「張保仔號」觀光木帆船。千禧年後,造船業式微,他由造船變修船,去年區爸爸離世,令船廠更見蕭條。由高峰下滑,他順應潮流,但匠人氣魄對技藝執着如昔,曾因不滿「張保仔號」的桅杆不合真船比例,索性自製「原汁原味」模型船。過去近20年,再無「香港製造」的木船落成,他自嘲「被廢武功」,然而他仍然有夢,近年構思製作新的中式木帆船,盼再展現精湛技藝,為行業留下最後餘暉。

光明船廠於1989年遷至筲箕灣譚公廟道現址,見證本港木船建造業興盛。區師傅指着船排說,「70至80年代,船廠每年最少建造3艘大型木船,高峰期每星期建造幾艘船,維港海面約50%至60%木船,都是我們出產」,包括珍寶海鮮舫的10多艘接駁船、戒毒會的木船、滙豐銀行的遊艇、早年行走維港兩岸俗稱「花生殼」的接駁船,以及歷史博物館的展覽船。

疫情期間,區師傅構思製作新的中式木帆船,盼能圓夢。
疫情期間,區師傅構思製作新的中式木帆船,盼能圓夢。
區師傅指父親從沒執手相教,只着他四處補位協作,從中學會不同造船步驟。
區師傅指父親從沒執手相教,只着他四處補位協作,從中學會不同造船步驟。
區爸爸亦喜歡自製模型帆船。
區爸爸亦喜歡自製模型帆船。

80年代,年僅13歲的他入行,趕上行業輝煌期的尾班船。今日的光明船廠頗為破落,放置鐵釘等工具的膠盒鋪滿積塵,船廠一角仍放滿生鏽工具,但高峰期船廠聘請近50名工人,「午膳時間,工場旁邊放置4張大圓枱,全都坐滿人。」那年頭船廠年收數百萬元,惟當海底隧道落成,鋼鐵船冒起,就連珍寶海鮮舫亦長埋海底,現時船廠只承接維修木船及遊艇工作,月入數萬,「每星期會有1至2艘船『上排』。」他說,光明船廠最後1位技工「孖指」已於3年多前退休,現時洗船底及除蠔殼工作由他及兄長負責。未婚的他自言開銷不大,足夠使用。

船廠一角,放置不少自製造船工具。
船廠一角,放置不少自製造船工具。

師承父親「阿仙」鼓勵犯錯學習

區師傅豁達健談,對昔日風光沒太多留戀,時移世易,他逆來順受,但師承有「阿仙」之稱的父親區渭,他對造船及修船技藝仍然執着。區渭是光明船廠創辦人的女婿,他本身亦從事造船業,80年代發生海外信託銀行擠提事件,創辦人患病不起,由區渭接手經營。區渭造船技藝高,能做到難度較高的要求,被同行稱為「阿仙」,加上具膽識,造船快,光明船廠名聲漸響,生意不斷。

區師傅指,父親從沒執手相教,只着他到不同工序「補位幫手」,「他最鼓勵你犯錯」。年輕的他嘗試走捷徑,省卻繁複工序,結果犯錯推倒重來,領悟小聰明辦不成大事,造船和做人都要穩紮穩打,影響一生。

高峰期,船廠聘請近50名工人,同時建造多艘木船。
高峰期,船廠聘請近50名工人,同時建造多艘木船。

區師傅有「阿炮」的綽號,來自早年區爸爸午膳時,必喝幾杯白酒,當老爸一說「土炮」(米酒的別稱),他便立刻前去拿取而得名。長期「睇頭睇尾」,讓他學會不同造船技藝,甚至統籌整個建造流程,隨着經驗漸長,他挑起陣前領兵的重任,區爸爸則退居幕後統籌,這對「阿仙」與「阿炮」的父子兵,亦成就了當年船廠盛世。

最後一艘「香港製造」張保仔號

千禧年後,行業冰封,直至2006年,光明船廠獲邀建造參照傳統木帆船的「張保仔號」觀光船落成,這是最後一艘「香港製造」的木船,亦是「阿仙」與「阿炮」父子的最後作品。他說,2017年落成的姊妹觀光船「大張保號」,雖由光明船廠承造,但工序及工人全在內地建造及招聘,已不是「香港製造」那回事,質素亦差強人意。

千禧年後生意滑落,區師傅自嘲「被廢武功」。
千禧年後生意滑落,區師傅自嘲「被廢武功」。
放置鐵釘等工具的膠盒鋪滿積塵。
放置鐵釘等工具的膠盒鋪滿積塵。

全人手製作的三桅觀光木船「張保仔號」,是區家父子傾注心血的作品,但他指「張保仔號」是觀光船,靠機器推動,帆船被視為裝飾品,船公司便因遷就登船入口,將帆船中央位置的第2枝桅杆移後,這舉動引起區師傅不滿,認為改動不符傳統中式木帆船比例,提出修改無果,耿耿於懷。

近年他的綽號由「阿炮」變成「豹哥」,但他直言:「還不是同一個人!」稱呼可隨意,但傳統和技藝卻不容半點更改和退讓,故他其後找來船工「孖指」協助,按「張保仔號」的比例製成合乎自己要求的迷你木船,更在船身刻上「光明船廠」四字,以作紀念。他更指,現時事事求快,憶述當年觀光船「大張保號」於內地建造,他到當地視察時,曾見工人把剛鋸的木材直接安裝,「簡直大開眼界」。

樟木槓內放滿歷年建船圖則,是區師傅多年珍藏。
樟木槓內放滿歷年建船圖則,是區師傅多年珍藏。

「三無」困境猶如被廢武功

他指,人手製造的中式木帆船很考船工技藝,幾毫米誤差已無法接合木板,木材須經打磨才易安裝,勉強用機器接合,日後較易損壞及滲漏。木材是船廠必備,惟過去光明船廠亦經歷3次因其他船廠失火引發的火災,他說首次是70年代於海事博物館對開海邊的第1代船廠,船廠靠保險賠償而重建。

80年代光明船廠再歷兩次火劫,第2次火災後,船廠獲前特首董建華的1名同學借款襄助,才能重建;第3次火災後則需向銀行貸款,幸當時行業興盛,不少商家亦多訂造船隻,助他們渡過難關。去年初,區渭去世,區師傅接任光明船廠第3代傳人,惟時代變遷,面對無新人入行、無木材及無鐵釘等物料的「三無」困境,這位空有一身絕技的船匠自嘲「被廢武功」,難掩無奈。

風雲過處,人生起落,區師傅仍然有夢,「希望有生之年可以製作新的中式木帆船,再展現香港製造的精湛技藝,為行業留下最後餘暉。」這個夢想雖未如攀險峰,與天比高的艱巨,他亦知實行不易,惟人生有夢想,日子才過得充實。

居船廠閣樓 35年守護家業

光明船廠的閣樓是區世傑的家,過去35年他居住在此,守護家業。千帆過盡,歲月靜好,現時區媽媽每天來船廠探望兒子,一起吃頓午飯、閒話家常,安靜過日子。

船廠閣樓是他的住所,放有多艘迷你木帆船,是他及區爸爸的作品。
船廠閣樓是他的住所,放有多艘迷你木帆船,是他及區爸爸的作品。
區師傅養有3缸金魚,餵魚是每日指定動作。
區師傅養有3缸金魚,餵魚是每日指定動作。

藏「原版張保仔」木船

這個閣樓單位面積近1000呎,鋪木地板,放置多個木櫃,更有幾個收藏歷來所建木船圖則的樟木槓。昏黃燈光下,最重要的「藏品」還是他安放在大廳及隔鄰工作間的幾艘自家製迷你木帆船,當中包括區爸爸生前作品,以及區師傅的「原版張保仔」木船。他說,閣樓的裝飾、布局都沒變動,只是近年工作大減,才把部分地方改為休息室,添置麻將桌、卡拉OK及電視機,假日與友人搓麻將及唱歌消遣。

從閣樓前方下望正是船廠工地,船排外就是筲箕灣避風塘。他說10多年前盜賊甚多,那年頭很多內地漁船到來停泊,曾有附近拖船被偷去價值10多萬元的巨型螺旋槳。為免被盜賊相中,他養了兩犬防盜,夜晚亦提高警覺,「當聽到狗吠聲,便立刻起床巡視,不容鬆懈。」幸好多年來亦力保不失。

年逾90歲的區爸爸去年初去世,他說,父親晚年在護老院度過,且機能退化要吃軟餐,家人看到他身體日漸虛弱都感痛心,坦言離世可能是一種解脫。至於區媽媽亦已80多歲,每日中午她會由柴灣寓所回到船廠老地方,見見兩名兒子,一起吃頓飯。他說,媽媽身體健壯,若有船隻到來維修,亦會協助操控機器將船隻拉上船排,讓兩名兒子修理。

早前,區世傑獲邀拍攝港台節目《香港故事:師傅來了2》,分享其鍥而不捨的匠人精神。

記者:關英傑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