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教育公眾欣賞紮作 梁金華復刻經典傳承真藝

2024-10-21 10:30

梁金華望傳承紮作技藝,教會大眾欣賞傳統。
梁金華望傳承紮作技藝,教會大眾欣賞傳統。

代代更迭,潮流迭起,傳統技藝往往首當其衝。紮作乃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流淌深厚的文化底蘊,栩栩如生的獅頭、流光溢彩的燈籠,無不蘊含匠人的巧思與心血。「生和隆美術扎作」第二代傳人梁金華見證行業興衰變遷,從昔日輝煌出口外地銷售,至全球化下日漸式微,陷入重重困境。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維護這門珍貴技藝,復刻經典作品,展現紮作的獨特魅力,並期盼教會公眾欣賞傳統,感受技藝之美。 

一獅簍,百竹篾,千紙結,綿延交迭。關公獅正氣凜然、張飛獅氣概豪邁、劉備獅睿智沉着,與「開國大典獅頭」共賀建國;其中劉備獅出自生和隆第二代傳人梁金華之手,耗時月餘,按70年代佛山裝設計,鷹角、雙腮、震脷,無不考驗真功夫。他搖頭歎道,「現今許多作品是『假雙腮』,不再立體;有人紮一頭老鷹擺上獅額,稱之『鷹角』,惟實際應是形式有鷹,非佔據全額,但很多人不知道。」

梁金華自小已在店舖幫忙,耳濡目染下學會紮作。
梁金華自小已在店舖幫忙,耳濡目染下學會紮作。
梁金華(右)與胞姐合影,當年已對紮作深感興趣。
梁金華(右)與胞姐合影,當年已對紮作深感興趣。
梁金華指,鷹角應是形式上有鷹。
梁金華指,鷹角應是形式上有鷹。
獅頭可看到立體震脷。
獅頭可看到立體震脷。
昔日生和隆多以書信與海外顧客聯繫,有顧客訂製時附上手繪草圖。
昔日生和隆多以書信與海外顧客聯繫,有顧客訂製時附上手繪草圖。

昔日訂單不絕 遠銷海外

梁師傅心直口快說,如今懂得欣賞傳統技藝的人寥寥無幾,憶起往日香港紮作行業的輝煌歲月,訂單不絕,更遠銷海外;訂購者通曉傳統文化,能明確提出細節要求,今非昔比。他說:「現下慘況在於大眾不懂得欣賞,亦不知如何提出要求;有錢雖能使人為之,但被委託者亦未必能做到。坊間不少成品為交貨而交貨,只為賺錢了事。」

昔日香江紮作業昌隆,二戰後內地師傅移居本港,加上冷戰時美國對華禁運,造就本港紮作出口的機緣。1960年,本港花燈出口總值24萬元,至1963年增至44萬元。多年來除花燈外,獅頭、掛飾和紙紮等亦頗受歡迎,多由海外華僑越洋訂購,用諸紅白二事、神祇慶典等,偶作商業裝飾。生和隆舊日亦承接英美等地訂單,按顧客要求製造紮作,梁師傅展示90年代訂單附上,由顧客親繪的關公獅頭草圖,並詳陳對各部分的要求。

梁金華近日參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獅頭紮作展覽》,製作劉備獅頭。
梁金華近日參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獅頭紮作展覽》,製作劉備獅頭。

東南多地鬥平加入「戰場」

他說,時移世易,如今香港已失去當年優勢,尼克遜訪華後,美國解封禁運,於內地訂造的生產成本更低,加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加入「戰場」,價格同樣比港便宜。據他所聞,當中部分獅頭已非以竹篾所製,改以皺紋膠紙接駁藤,有的則以發泡膠製作,僅需簡單加工,已可充當「獅頭」,公眾難以分辨,「不能說誰對誰錯,市場接受了,時代就是這樣。」

不過,在梁師傅眼中,相關做法與傳統脫節,「我們傳承的是傳統,創新也要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否則自行發明已成為全然不同的產品,又何必要傳承?」

「花燈大王」梁有錦過去製作的花燈。
「花燈大王」梁有錦過去製作的花燈。

梁金華重視傳統,與其父親梁有錦息息相關。梁父是本港著名的「花燈大王」,過去多次與政府中秋綵燈會合作,亦製作出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的巨型宮燈。梁金華自小學起已在店舖幫忙削篾、煮漿糊, 耳濡目染下也學會紮作,1972年已能獨自製成獅頭,惟他其後未有繼承父業,投身電腦界,只在旺季間中回店輔助,直至2005年,梁父年屆90歲,希望再度參與製作10年一度的錦田酬恩建醮,他毅然辭職全力相助,以完成父親的心願。

「光看工人數量,就知行業興衰。」梁金華感歎,生和隆自1955年,連續6屆承辦錦田酬恩建醮,紮作業輝煌時期有超過10名散工,至1995年只剩5人,直至2005年只有2人, 「當年我爸認識的紙紮師傅皆已去世,但整個項目包括製作大士王、一見發財、門將、牌樓乃至神像,須於半年內完成,我不想他太辛苦,決定自己落場做,完工後爸爸很開心。」

父為花燈大王 百歲方休

後來,梁金華陪着父親,為過去承辦多年的項目劃上句點,如自1960年代已承接的東華三院文武廟秋祭典禮,直至2015年梁父100歲那年後方告休止。及後,梁師傅亦不再做生意,僅偶爾應邀擔任工作坊導師,推廣紮作技藝,他笑說,「現時舖頭猶如工場,專做紮作的粗重工夫,如製楊桃燈籠,我預先紮好6個圈,學生上堂時只需砌好。」

簡化程序,讓公眾體驗紮作的樂趣,是他近年的目標。然而,他絕不收徒,「由學徒做起,要不停實作累積才有造詣,我舖頭不營業,來也學不了甚麼,收徒反害人。」

梁金華參考過去生和隆的作品,還原製成頭牌燈。
梁金華參考過去生和隆的作品,還原製成頭牌燈。
梁金華參考過去生和隆的作品,還原製成頭牌燈。
梁金華參考過去生和隆的作品,還原製成頭牌燈。

實際上,要令梁師傅「出山」製作也非易事,他只做自己感興趣的,不是經典的不做。其中他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紮作技藝》研究項目,復刻傳統節慶巡遊排在隊列最前的「頭牌燈」,依傳統工序如「鏨銻料」和「瀨粉線」等製作。前者鑿出「通花」,製成鏤空花紋,今多被電腦打印代替,後者則在銻料或平面加上凸起的線條,營造立體感,亦已罕見。

梁金華復刻走馬燈。
梁金華復刻走馬燈。

上世紀走馬燈大有學問

另一復刻作是為恒大藝術設計系演講和展覽,複製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走馬燈,包括最舊式的「投映」式,以燈光投射剪紙而成的「戲碼」,又有原以玻璃管組合的「顯現」,另有「明現」,可清晰看到燈籠上轉動的公仔。梁師傅說,很多人不知道走馬燈有三種,「我想將香港現在沒有,但以前有的作品,做出來給大眾看。」

背後亦有公眾教育之意,他強調,「現在開始要教導公眾欣賞傳統,認識甚麼才是『靚』!」他指,市民懂得鑑賞,自能對當下產物提出質疑和要求,推動行業進步,「否則這批老師傅走了,後進又將傳統一一淡化,最後沒甚麼能留下。」

梁師傅坦言,或有人認為「另類」產品更佳,「但我們要告訴大家,哪些是傳統技藝,哪些是經調整和演變的技術。懂得欣賞也是一種傳承,如果不培養公眾的眼光,我們一直所說的傳承就會失敗!」

青衣天后誕評花炮環節備受矚目。
青衣天后誕評花炮環節備受矚目。

昔日青衣天后誕 放下工作賞同業花炮

梁金華分享,昔日青衣天后誕,紮作師傅均會放下手頭工作,到現場欣賞同業所製的花炮。

花炮乃傳統的賀誕供品,亦被視為迎接神明祝福的媒介。青衣天后誕慶典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舉行,除由「搶花炮」改為「抽花炮」,其「評炮」環節亦受矚目。他說,當年不同花炮會互相競爭,背後製作的師傅亦傾盡全力「鬥炮」,「堂口會提前來訂花炮,講明想鬥甚麼,例如鬥高、鬥靚、鬥宏偉,講出來師傅會盡力做到最好。」

梁師傅提到,賀誕當日,各紮作師傅會暫停工作,到場欣賞其他師傅的傑作,藉此了解明年可如何精進,「以前有這種良性競爭的氛圍是好事,有人欣賞、有人肯付錢做,師傅亦更有心機做,使出真功夫,帶動行業進步。」

記者:林家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