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改革房屋政策 告别劏房笼屋
2021-07-20 00:00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上周四的立法会答问大会,用了大量篇幅讲述现届政府的土地房屋工作,强调土地房屋问题是她馀下任期施政的重中之重,并期望下届政府会延续。短短一日后,身兼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的国务办主任夏宝龙,亦在《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研讨会上,强调香港要告别劏房和笼屋。
有人质疑笔者是否事先与两地政府「夹埋」提出有关议案,实情是讨论该议案的申请早于约一年前提出,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发表香港房屋问题讲话更早。但由于揽炒派之前的无理拉布,加上笔者在现届任期已提出过另外两项议员议案,在轮候提案名额时经常排到最尾,令议案延至上周才能提上大会辩论。虽然延误了近一年,但议案内的各项建议都完全没有过时,因为与一年前比较,香港房屋问题只有恶化,未见改善。
笔者首项建议是制订「人均居住面积」标准,让香港人「住大啲、住松啲」。现行《长远房屋策略》只强调单位供应数量,不谈居住面积大小,间接助长房屋单位「纳米化」。政府有规定出租公屋的人均室内面积不少于七平方米,即大约七十五方尺,但对于私人住宅单位则未有订立相关标准。
根据二〇一六年中期人口普查,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尺,新加坡则有三百二十三平方尺,刚好是香港的两倍,惟新加坡的总陆地面积只及香港六成半,反映香港房屋问题并非单纯因为缺地,而是因为政策未到位、政府对港人的居住环境及质素缺乏目标所致。
另一主要建议是制订「住屋开支占家庭入息比例」目标。现届政府已采纳了笔者的建议,将资助出售房屋售价改为与合资格家庭的入息挂勾,但对于私楼楼价和租金应占相关阶层平均入息的比率,政府就全无政策目标。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调查指出香港的楼价及住屋开支冠绝全球。最新推算是,港人即使不吃不喝储蓄,亦要储足二十一年才有能力置业。政府在二〇一〇年首次推出楼市「辣招」,之后多次「加辣」,为时已长达十一年,临时调控措施彷佛已变成永久政策,但期间楼价却继续上升,不少中产阶层及专业人士都无力「上车」。部分年轻人更已对置业感到绝望,影响他们向上流的动力及对香港的归属感。
若房屋问题继续未能有效解决,不但影响市民生活质素,加剧贫富差距,亦会令社会怨气不断累积,引申其他社会、政治,以至管治问题。订定房屋政策的目标、指标和时间表是必要的,希望政府认真考虑笔者的各项建议,彻底改革香港的房屋政策,切实解决市民的住屋问题。
谢伟铨
立法会建筑、测量、
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