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智:港教研国际上一席
2022-06-27 00:00
(星岛日报报道)培育社会未来所需人才,关键之一是高等教育发展。香港回归以来,高等教育体制多番蜕变,现今资助大学和私立院校百花齐放,教学和研究方向多元。受美式教育薰陶、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多年的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本港大学教研水平在国际上可占一席位,未来的路向如何走,需配合本港知识型经济社会方向发展,大学要为知识的创造、传递和应用,预备好畅通完善的「一条龙」管道。
政府最新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本港有逾二百一十万人完成高等教育,即文凭或证书、副学位课程及学位课程,比例近三成四,较○五年的一成六增逾一倍。事实上,本港现有二十二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除了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所大学、政府直接资助的演艺学院,还有十四所自资院校,提供不少职业导向为本的课程,中学毕业生的升学途径多元,令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逐年提升。
对政府大力投放创科感鼓舞
「近十几年开始,有很多『港产』学术论文,是写得不错的。」段崇智一○年起在研资局生物学及医学学科小组担任外评成员,负责评审研究项目,一三年起更获委任为小组主席。他形容本港大学的研究工作,随政府投入资源,开始有所发展,而他回港后,听到特首林郑月娥要大力投放资源于创科、发展InnoHK,更是感到鼓舞。
移民潮失人才 加快水速「补漏」
段崇智感叹香港幅员虽小,但不少大学教研水平在国际上可占一席位,最新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排名中,更有五所大学攻占世界百大。他以中大为例,指近五年的世界排名节节上升,最新位列第三十八位,与多伦多大学、纽约大学等北美学府水平相若。
提到近年移民潮令本港人才流失,段崇智认为,知识型经济是如今社会发展趋势,而知识就如水一样需要流动、需要管道传递,接通到末端以容器盛载起来,大学要做好「一条龙」的接连角色;移民潮所走掉的一批人才,等于管道出现漏洞,解决方式之一是补漏,二是加快「水」的流速,「这样就算有洞,但水流速度够快,到达末端、盛载起来的『水』总比漏走的多。」
人才建立初创 形成循环
段崇智认为挽留外地人才,亦是社会发展关键,「可能有人认为他们和本地生在就业上造成竞争,但这是不正确的。」他解释,现今社会已非挖金矿时代、资源挖完就枯竭的「资源导向型经济」,反而应以知识创造「金矿」,用人才建立初创公司,增加工作机会,继而形成循环。
他引用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指大学任务有二:教谋生、教做人,认为大学教育需全人发展,不能只教技能,否则只消三、五年便会被科技淘汰。推展至香港未来应如何发展,他同样觉得若纯粹眼经济,只会处于被动,「但知识是无止境的,愈多知识就能创造愈多机会,大学是在经营知识的事业,要做的事是创造『可操作的知识』(Actionable knowledge)。」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