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署成立 「黏合」公私营系统

2024-07-16 00:00

基层医疗署正式成立,港府冀能扭转现有医疗困局。左起:彭飞舟、李夏茵。
基层医疗署正式成立,港府冀能扭转现有医疗困局。左起:彭飞舟、李夏茵。

基层医疗署正式成立,为本港医疗展开新布局。医务衞生局副局长李夏茵接受《星岛》访问指,政府研究制订新法例,赋予基层医疗署权限和法定权力,令其成为法定机构,目标在今届政府任期内完成立法,以便成为「胶水」黏合现时零散的公私营基层医疗服务,并订出「金标准」规范业界。李续指,新署也会订出转介专科标准,改善流程,以扭转私家转介至公院时「检查不足」现况,「日后医管局看到转介病人已做全部检查,确认为急症,便可排一个较早的看诊期。」
香港人口老化已成定局,李夏茵承认面对众多慢性病患,公营医疗系统恐「不能负荷」,欲通过设立基层医疗署扭转困局,亦藉以展示政府推行基层医疗的决心。她说,新署作为医衞局辖下三大支柱之一,成为法定机构可确保政府换届后仍「一直存在」,且可获法定权力作为「武器」,索取相关医疗数据,审核基层医疗的服务提供者,并订立相关「金标准」及绩效指标,以定义最好的临床服务模式。

李夏茵指,公私营基层医疗存在大差异,公营习惯团队、跨界别运作,多处理慢性病患,较少做预防及筛查疾病;私营则习惯「单打独斗」,多处理发烧感冒等偶发性疾病,及打预防针等,较少跟进慢性病患。故需一个独立机构订出标准拉近双方服务水平,并统合基层医疗持份者,包括医生、护士、专职医疗人员等,「《基层医疗指南》在立法后会转型为《基层医疗名册》,新署有权移除不达标者,以确保服务质素。」另外,新署亦须订立有认受性的培训计划,并划分不同界别工作范围。
填补收费、流程等「空隙」

对新署能审核和监察基层医疗业界,职能会否与医务委员会重叠,李夏茵强调医生发牌仍由衞生署负责,并由医委会监察其操守,署方主要填补基层医疗服务质素、收费、流程等「空隙」,「如糖尿病患的抽血、定期检查频率等,均由新署订标准。」李形容,金标准如同「Q唛」,巿民看到机构获认证,便知有信心保证,「即使非《名册》内医生,若治疗与金标准有差距,日后有医疗争拗也难有理据,非单用临床判断可解释。」

另新署会收集公众就定价、服务水平等投诉,若涉违反医生守则,不排除转介至医委会。至于会否主动巡查,基层医疗健康专员彭飞舟指以「收集资料」为主,强调将不达标者从《名册》移除也属「严重的」,相关人士将不能参与政府资助计划,「现时《指南》也有80多人未符持续进修要求被转为不活跃。」
做好分流「守门人」减系统压力

基层医疗署也会作为「守门人」,将病人有效分流至不同渠道诊治。李夏茵坦言,港人「一睇就睇专科」的习惯不理想,冀订立转介标准,包括事前需做的检查等;也会订出「稳定」指标让专科将病人转回基层医疗。但在私家层面,她强调不会「高压要求」巿民必须获家庭医生转介才能看专科。

彭飞舟补充,公院内50%至60%病人有糖尿、血压问题,医管局内部已有指引何时应看全科或专科,推行中的慢病共治计划亦订立双向转介准则,定义应在社区诊治者。他坦言,部分私家医生有惯性,认为「求其写几只字」转介信,公院都会接收;日后有转介标准,可改变医管局行为。他强调,基层医疗主力处理简单、仅须服2、3种药的病症,医管局则做复杂病种,「若病人食20多种药,纵病情稳定亦应由专科跟进。」李夏茵强调,医管局日后仍然是安全网,照顾经济有困难的病人;有能力付费者则会诱导至基层医疗服务,以「共付」原则治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