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华人房颤脑出血致死率达40%
2024-07-22 00:00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因心跳不规则,易影响正常血液循环,令血液积聚在心脏形成血块,有机会游走上脑导致脑血管阻塞。中大医学院脑神经科日前完成全球首个「针对房颤华人患者的脑出血治疗」成效研究,发现国际指引中常用的「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治疗方案,与保守治疗相比,未见可显著改善患者脑出血后的康复情况。研究团队指,新发现有助寻求更佳的治疗策略,现时已有高质素研究数据显示,针对性抗凝药逆转剂和及时的血压控制,对治疗急性脑出血有明显疗效。
团队吁及早识别治疗心律不正
房颤患者或因血块上脑,引发心源性中风。中大团队指,通过居家量血压或智能手表等预防措施,房颤患者可及早监测到心律不正问题,若及早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药,可望降低6至7成缺血性中风风险。不过,第二代凝血药本身有0.1%机会使患者并发脑出血,也可致残及死亡;单计香港便有2628名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脑出血。故过往医生要凭经验,决定采用保守治疗控制血压,抑或在脑出血后使用「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助患者补充凝血因子。
因应过往未有临床实证比较两种治疗差别,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助理教授叶耀明团队便以人工智能影像演算法,分析232名曾服用第二代抗凝血药,并出现脑出血的房颤患者数据,结果发现有44%人曾用「凝血酶原复合浓缩物」治疗,惟仅31%人在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9%人更在脑出血后90天内死亡;反映治疗在降低死亡率、减少血肿扩大效果等,未见较保守治疗优胜。
团队指,本港人口平均寿命高,房颤患者相对高龄,华人患者出现脑出血的死亡率高达40%,远高于外国人的28%;华人致残率亦达70%,同样较外国人的50%至60%高。团队倡巿民要及早识别心律不正问题,及时接受治疗。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