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认同需创新产业 内地人料成主要客源
2025-01-13 00:00对拓展高端医疗服务以摆脱财赤,经济学者表示赞同。港大经管学院副教授(管理及策略学)、亚洲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向《星岛》指,学院早前分析政府财赤大部分属「结构性问题」,且与20多年前相比,本港过去依赖的优势已变得不太明显,有必要创造新价值,「本港最大优势是背靠中国,但随着中国发展,很多事已可自己做,毋须再靠香港。故确实应发展与中国相关,但中国未有的产业。」
倡寻求中央支持加强优势
周文指,近年本港库房收入大减,惟住屋、教育及医疗等开支巨大,瞄准高端医疗产业是出路之一。惟本港若与西方处于对抗关系,国际客源应倾向赴新加坡等竞争地区,故主要对象仍是内地人。他指,医疗人手也是产业发展关键,否则难同时应付本地和外来需求,观察所得,本港设第三间医学院似乎仍有「很大阻力」,「语言是一大问题,香港医疗人员也要学习国内医学术语,才能更贴合市场需求。」
浸大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副教授麦萃才指,本港不乏科研人才,可是人口太少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一定限制,故首要条件是须有中央支持才有出路,「本港最大阻碍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若能获国内标准及东盟认证,已可有不俗发展。」对涉及投资会否过于庞大,麦认为「平有平做」,尤其本港不少行业规管条例沿用「上个世纪标准」,早不合时宜,若能理顺,已可吸引私人注资投入研发。
麦萃才坦言,在财赤下要政府加大投入必有困难,而研究开发亦属很长期的投资,但不等于不应去做,「若项目有商机,政府只要有基本协助,已可吸引私人投资,如自体干细胞移植,在欧美地区动辄要花费数十万元,若本港能结合大湾区做到产业化,花销会在10万元以内,在全球也有竞争力。」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