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范文赏析|论仁、论孝、论君子 君子成仁 循循善诱圣人心

2024-02-01 14:00

《论语》论仁、论孝、论君子

【题解】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仁心,有礼制和音乐又如何,表明缺乏个人的道德自觉,所有的社会规范都徒具形式,毫无作用。

大家都知道,「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一种绝对的道德律。那么,甚么是「仁」呢?其实,从文字的构成来看,已不难认识「仁」的本义,「从人、从二」,两个人平等相待,友善、相亲、相爱,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就是「仁」。可见,「仁」说到底就是指人之为人的德性﹙virtues proper to humanity﹚。孔老夫子以此为基点,建立起儒家的道德哲学体系,讲仁爱、做仁人,行仁政。他从不同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如「仁义」、「忠恕」、「孝悌」等范畴,全面讲述心灵修养、立身处世的道理,成一家之说,其言行思想都见之于《论语》。

【原文】

论仁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第十五)

论孝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7.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四)

论君子

9.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
11.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1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1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
1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
1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教育家及哲学家。《论语》是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载孔子与弟子的言行,共20篇。〈论仁、论孝、论君子〉辑录自其中的相关篇章,〈论仁〉讲述安贫处乐、守仁德的道理以及修养方法;〈论孝〉强调事亲不违礼,陈述行孝的种种表现;〈论君子〉阐述做人的品德情操,如庄重认真、知错能改、谦逊诚实、言行一致、不忧不惧等。

【内容分析】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论仁、论孝、论君子〉辑录自《论语》中的相关篇章,集中体现孔子关于仁德、孝悌、自我修养的理念,有助读者认识、领会儒家思想的精义,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是个超暖心的师长,教导学生从不说教,相反总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上课其实就是师生对话,在互动中加以引导启发。在讲「仁」时,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意即不仁的人忍受不了穷困,也不能在快乐时守其本心;他进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表明只有仁者能够本然地安于仁德,智者则因为知道仁的好处而行仁,二者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矢志不渝,保持气节。孔子认为没有人会愿意过贫困的生活,而且人人都希望过得富贵安乐,但须以正当方法获取,不当享用不正当得来的东西。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表明君子在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都不会背离仁德,无论是在急逼还是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会遵循仁德行事。

有一次,颜渊问如何行仁,走人生正道,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表明只要能够克制、约束一己私欲,使自己回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当颜渊请老师再具体指点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者安贫处乐、时时守仁德,足见行仁是一种自性的焕发,自我觉悟与自律的表现。「成仁」的最高层次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不贪生怕死,而宁愿牺牲自己以成就仁德。

重视孝道 讲求诚意

孝悌是仁之本。一次,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答「无违」,即不要违背礼节。他的学生樊迟追问这话的意思,孔子就说,父母在世时就按礼节侍奉,他们过世了就按礼节来埋葬祭祀。子游也问孝时,孔子强调了「能养」与「敬」字,他说一般人所说的孝顺不过是奉养父母,若不存孝敬之心,跟饲养牲畜就没有区别了。可见,孔子讲孝不是只讲形式,而是重视孝道的本质,要求真心诚意。孝顺,不是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儿女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要委婉劝止,他们不听劝也要恭敬以对,虽有担忧也不抱怨。此外,「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即要求常记父母的年龄,喜其高寿,惧其衰老。

延伸阅读:有古人考入朝廷成为太史 都继续亲自为母亲洗马桶?《二十四孝》故事|历史百科

君子,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有德之人。在〈论君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人的品德、修为所作的阐述。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不庄重就没威严,所学亦不坚固﹙一解「学习就不会固执」﹚;以忠信为本,不结交不同道的人,有过不要怕改正。在一系列的论述中,孔子为君子的品德立了几条标尺,如「不忧不惧」、「内省不疚」、「成人之美」等。他强调君子处事以合宜为原则,遵守礼节,说话谦逊,做事守信。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即只愁自己没有能力,不愁没人了解自己。这些都是君子应有的品格,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笔法】

师生对话 善用对比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典籍,师生对话录,章节简短,言简意深。从本文可以看到,通篇采用问答形式,先引出关键议题,再作阐述。在论述过程中,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文中相互对照之处比比皆是,「约与乐」、「富与贵」、「贫与贱」等,突出差异,也强化了观点。

「有德者必有言」,孔子的思想智慧都见之于言语中。读文如读圣贤心,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也焕发思齐之心、践行之志。


撰文:蔡益怀
笔名南山,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作家、文学评论家,长年在专上学院任教「创意写作」及「中文写作」等课程。

相关文章: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