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部分人接种仍犹豫 苦肉计寻不宜打针纸

2021-08-12 07:06

港府日前宣布,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政府雇员,须每两周自费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资料图片
港府日前宣布,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政府雇员,须每两周自费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资料图片

全球正依赖新冠疫苗接种进度以重整步伐,香港亦不例外,至今逾一半人口已接种疫苗,不过疫苗犹豫未减,在政府宣布多个行业从业员须打针后,部分人仍各出奇谋,望寻得一纸「不适宜打针」医生信,有人打针前一日去急症室求诊,声称头晕、心口痛以取病假纸拖延打针,更有人扬言要食龙虾致敏感再求医。不过有医生透露,纵签发不宜接种证明,一般只得半个月至几个月不等的期限,只有极少数人因对疫苗敏感不能打针,「可以暂缓,但长远不能拖太久。」记者 陈倩婷 林紫晴

本港至今约有五成二人接种首剂新冠疫苗,惟与政府拟定的「基本阶段目标」七成接种率有一段距离。当局日前宣布,特定行业包括政府雇员、医管局员工、学校员工及院舍人员等,须接种新冠疫苗,若有医生纸证明不适宜打针,方可定期自费检测取代。

求纸病人增 最多获两日病假

新政出炉一星期,前往诊所寻求一纸证明的人有所增加。在公立医院急症室当值的家庭医生李福基透露,有病人前来求诊时指头晕及心口痛,病人其后披露被老板要求打针,但自己对疫苗有犹豫,故在打针前一日求医。李福基估计病人借更改打针日期以拖延时间,但他坦言最多只批出一至两日病假,「可以暂缓,但长远不能拖太久。」

家庭医生林永和亦留意到,近两三周愈来愈多公务员到其诊所,冀于打针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或进行身体验查,「有些病人会将自己的验身报告拿给我看。」他不讳言,有些新症个案一来到便开宗明义,因身体有多处不适,希望可获医生纸证明不适合打针。

公务员工会联合会总干事梁筹庭亦透露,过去两周收到海量电话查询,不少公务员反映其身体状况不宜打针,包括有长期病患、三高,却找不到医生作证,「试过有怀孕同事捧住个肚过来,不知所措。」他续说,有公务员剖白自己是家庭经济支柱,担心打针后会出事。

打子宫颈癌疫苗拖延两三周

一纸难求之下,不少网民热烈讨论获医生签纸的「大计」。为展示明显过敏反应,有网民刻意进食大量龙虾,引致全身过敏后去看医生,企图换取医生纸。另有网民道听涂说,声称只要接种子宫颈癌疫苗,隔两三周后才可接种新冠疫苗,冀「拖得就拖」。

惟儿童免疫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何学工坦言,食物敏感与疫苗敏感不一样,利用「苦肉计」避过打针的做法不合理,「病人若忧心应与医生讨论,不应以奇怪手段抹杀疫苗的作用。」

有部分求诊者则是顾及下一代,在小学任教的梁老师知悉,行内有人曾以准备怀孕为由,成功获得医生纸,暂时豁免接种疫苗。同为教师的叶女士(化名)正喂哺母乳,原定于九月回校开学,知悉教师须强制打针后,担忧疫苗或为婴儿带来影响,故四出求诊望取得证明,不过先后遭两名私家医生拒绝:「他们声称无提供签纸服务。」

借拟怀孕喂母乳为由取证明

叶女士再翻查疫苗相关资讯,知悉科兴疫苗不适合喂母乳妈妈接种,遂向第三位医生强调自己想选科兴,终获签医生纸:「我原计画喂完今个月就上班,医生只批了半个月,他说『半个月后再视乎情况。』」

另一边厢,患有免疫系统病硬皮症的陈女士(化名),早前获私家医生签发不宜打针证明,但近日竟有公立医院医生建议她打针,「医生说有很多研究证明,免疫系统差的病人染疫后风险最高,更应打针。」同一症状两种说法,令病人无所适从。

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指,虽然本港未有死亡个案证明与新冠疫苗有关,却已有个案因打针而引发不良反应,而获疫苗保障基金赔偿。资料显示截至上月二十三日,疫苗保障基金共有六宗申请获批,包括面瘫、严重过敏及住院治疗等,金额达七十五万。

林志釉质疑政府在新措施下,有否为病人留有足够空间,「如果打完第一针,出现明显过敏反应,是否需继续打第二针呢?」他认为政府有责任解释清楚,同时需顾及实际情况豁免部分人接种疫苗,「当然要经过医生评估,有证据支持。」

仅少数人需签纸 二十个得一个

不过不适合打针的病人仅属少数。医学会会长蔡坚以糖尿或血压高的病人为例,若原定于一个月后才打针,一般都能靠用药控制,倘不能控制病情才需签发医生纸,「二十个先有一个要签。」李福基提到医生的顾虑:「知道政府有意『谷针』,私家医生亦未必敢写纸。」若遇有疫苗敏感史或同时对多种药物有敏感的病人,会转介个案至医管局的疫苗过敏安全门诊跟进。

医管局数据显示,疫苗过敏安全门诊近期接获的转介个案持续急增,已累积逾四千宗轮候个案。何学工日前出席香港儿科医学会的讲座时,引述由港大统计的数据指出,有约四成四转介个案被误诊为有过敏反应,仅两成六个案需接受过敏测试,最终有逾八成转介个案适合打针,他认为需思考转介个案的准则是否「太松手」。

何学工向本报指,若病人有多重过敏或曾有过敏性休克反应,须先谘询医生再决定是否打针,但现已有足够证据显示,过敏人士打针是安全的做法,他认为现阶段应集中关注市民打第一针后有反应的个案,再评估市民在第二针有无更高风险及如何避险。

《星岛日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