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促政府出手协调 重建同盟止跌势 湾区港口浪「卷」不停 本港航运地位危危乎
2024-12-24 09:15
《大湾区四通五流系列》之货物流动篇
本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与大湾区联通扩大了物流网络及优势,惟经济不景及地缘政治影响下,香港整体货运量大不如前,其中海运整体进出口数字,在过去6年下降30%。有业内人士指,中国整体出现「内卷」,除了珠三角港口同盟未如预期中建立,大湾区区内港口亦出现浪费性投资,引致破坏性竞争。要阻止跌势,业界认为政府需有远见,落实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同盟」,并从政府层面作出协调,鼓励港口之间公平竞争,稳定业界军心,本港才有望重拾国际及亚洲中转枢纽港的角色,重现光辉。
贸易及物流业是本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惟在竞争激烈的贸易市场下,整体货运量今非昔比,当中更以海运的表现最为失色。曾有12年高踞全球最繁忙货柜港榜首的「香港货柜码头」,去年的吞吐量跌至1440万,在其中一研究机构的榜单上首次跌出全球十大,揭示本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正逐步「失势」。
海运进出口量6年降3成
本报按运输方式划分及整理疫情前后数年的贸易数字(见表一),只见海运、陆运及河运的整体进出口数字皆呈下降趋势,其中在2018年的海运整体出口及进口货值,分别达6348亿港元及7045亿港元,其后逐步下跌,及至去年,相关数字分别只有约4207亿港元及5039亿港元,5年间跌幅约为33.7%及28.5%。若以港口货物吞吐量计算,跌幅更加显著,2018年海运货物的总吞吐量达1.64亿公吨,但去年则只有1.15亿公吨,差距约4940万公吨(约30%)。
参考香港海运港口局《香港港口运输统计摘要》,本港整体货柜吞吐量同样拾级而下。其中葵青货柜码头总处理能力为每年逾2000万个标准货柜(TEU),但其吞吐量由2018年约1550万TEU,跌至2023年约1100万个,今年首8个月的吞吐量仅690万TEU,对比去年同期约740万,相差50万。
香港货柜码头商会解释,全球经济放缓,加上地缘政治环境、通胀及邻近港口竞争等因素,皆令贸易需求减少。会方续说,大湾区部分港口受惠于当地补贴政策支持,使香港港口处于不公平的营商环境,加剧吞吐量的下跌;来年美国对中国货物的关税和船公司航线重组等议题,将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货运量无可避免会受影响,程度现时难以估计。」
海运学会亦言,长久以来货柜转口贸易在香港占比居高,当中大多货物来自香港与珠三角地区,但深圳盐田和广州南沙港等港口快速发展,加剧区内竞争,使香港作为中转港的地位持续下降。此外,现时客户对船公司的准班率要求高,联盟都会考虑减少挂靠港口以增加在海上的时间。
珠三角同盟未如预期建立
翻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列明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除了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更要增强广深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但5年过去,「港口同盟」尚未建立,湾区整体更有「内卷」现象,预期香港与各港口的差距只会不断扩大。
「我觉得竞争不是在中国的其他港口,反而是华南自己打自己!」香港付货人委员会执行总干事何立基不讳言,现时大湾区区内的港口有不少浪费性投资,引致破坏性竞争,「互相内卷没有意思。」他解释,现时华南港口提供经济诱因予国际船公司,惟香港、深圳港口是商业营运,不可用公帑补贴,形成不公平的营商环境。他直言,早年业界曾倡议成立联盟,最终无以为继,至今日内部互相竞争,中央有必要出手协调。
本报整理大湾区内各港口资料(见表二),近年的港口货柜吞吐量呈断崖式下降,由2018年约1981.3万TEU,跌至2023年约1440.1万TEU,反观深圳和广州港口的吞吐量直线上升,前者在6年间,由近2573.6万TEU飙升至约2988万TEU,后者则由1878.5万TEU,去年上升至逾2392万TEU,反超香港。以今年首10个月的数字比较,香港的估计数字为1131.1万TEU,而深圳和广州港口分别达2766万TEU及2206万TEU,相差甚远。
面对价格服务质量多方面压力
经营现代货箱码头的九龙仓集团曾直言,本港货柜码头经营严峻,广深抢生意恐再恶化,在全球供应链及航运联盟调整之下,料本港港口业今年「失多于得」。香港理工大学航运研究中心主任黎基雄教授指出,现时情况依然危急,广深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价格竞争力,更致力发展智慧港口,「抢走部分以前经香港处理的货物。」他形容,香港面对价格、服务质量、生产力和性价比的多方面压力,部分货运公司或因而选择其他大湾区港口。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席主管叶文祺亦言,明年航运业将迎来不少转变,欧洲地中海航运(MSC)和马士基(Maersk)所建立的联盟即将宣告结束,后者与另一航企筹组新联盟「Gemini Corporation」,香港并不在其航线网络之内。他续说,部分联盟正减少旗下航线停靠香港的次数,甚或倾向把航线集中在最大规模、最重要的港口上,「若然情况无法逆转,香港的货流或会被其他更大的港口分薄,故当局与业界需合作开拓更多航线网络,加强港口竞争力。」
多项因素「夹击」下,叶文祺指,随规模巨大的航运联盟形成,大湾区内的港口有必要在定价、招商、航线布局、服务等营运范畴开展更密切的合作,以增强集体定价权。他建议当局参考国际间成功的港口联盟模式及案例,如宁波舟山港、日本阪神港及美国西北海港联盟等,再与湾区内的其他港口协调和形成合作机制,合并港口运作。
面对大湾区经济和贸易继续深化,香港货柜码头商会期望,港府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夥伴关系协定(RCEP),增强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跨境贸易服务,亦盼通过政府层面的协调,鼓励大湾区港口之间的公平竞争,避免不理性的内耗。商会相信,香港作为转口枢纽,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盼落实「三地一锁」等措施 开拓陆运新机遇
本港陆运货物贸易同样受到威胁,政府去年10月公布《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盼透过落实「三地一锁计划」和「空陆鲜活产品专属快线」等措施完善多式联运,善用港珠澳大桥,积极开拓广东西部以及邻近地区的新货源和跨境陆路货运新机遇。
善用港珠澳大桥开拓邻近地区
香港理工大学航运研究中心主任黎基雄教授指,业界普遍支持上述倡议,但仍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推广,以实现更广泛的采用,并思考如何通过与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更深入合作,缩短跨境货物的过境时间。香港货柜码头商会则建议,协调及简化香港与大湾区城市之间跨境货运的通关安排,例如在港深推行跨境货物「两地一检」,提高跨境货运的效率、缩短时间和成本,发挥香港自由港的优势。
香港付货人委员会执行总干事何立基期望,跨境货车能逐步开放,做到「港车北上、北车南下」,「希望可藉此降低费用,能与深圳港口竞争。」
电商压运费 港首10月空运出口价负增长
随着三跑道系统于11月底正式启用,香港国际机场日后每年能处理1000万吨货物。但有业内人士直言,本港今年首10个月的空运出口货价,有一半呈负增长,长远需要正视问题。
货运公司承担退货成本经营困难
香港付货人委员会执行总干事何立基形容,空运货量仍然「健康」,但今年首10个月的空运出口货价,有一半呈负增长,「货量增加,价格却有所下跌。」他解释,货量增加主要源于「电商货」,但电商的议价能力高,甚至利用苛刻条件压低运费,使业界尤其货运代理的经营十分困难。他续说,电商货因质量等问题,普遍有一半货物需退货,「平台退货不收客户钱,盈利被压缩,再去压缩下游的服务商,货运公司需要免费处理退货,更要承担货物破损。」他认为,长远需正视问题。
他另提到,现时机管局希望引入更多航空公司和航点,建议可考虑接受更多廉航,「对香港作为一个空中枢纽是重要的,多客人、多航班汇聚,加上可带货,能更巩固香港世界商业中心的地位。」
每日杂志组
《大湾区四通五流系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