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人物志|从西贡到山打根 以生态游连结天、地、人 程诗灏为永续发展探新路

2025-01-27 09:00

程诗灏指,本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大有可为。
程诗灏指,本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大有可为。

上月底文体旅局公布《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当中提及「生态+旅游」,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总监程诗灏早于20年前已在本港推动生态旅游, 让公众认识西贡海洋多样性,又推广浮潜观珊瑚,其后转战菲律宾及马来西亚,成功协助当地推广生态旅游。他指,本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大有可为,但强调过程中要让参加者有所得着,带走知识,在地人亦获得收益,才算可持续发展。身处减碳大时代,他正在马来西亚湿地推动蓝碳贸易试点,最终希望结合生态旅游,藉蓝碳贸易的收益,补贴管理湿地的庞大费用。

程诗灏曾到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协助当地推广生态旅游。
程诗灏曾到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协助当地推广生态旅游。
程诗灏曾到哈萨克斯坦拜访传统麻鹰猎人。
程诗灏曾到哈萨克斯坦拜访传统麻鹰猎人。
诗灏在非洲坦桑尼亚草原遇上狮子群。
诗灏在非洲坦桑尼亚草原遇上狮子群。
近年程诗灏曾人工养殖大闸蟹,但因成本太贵而终止计划。
近年程诗灏曾人工养殖大闸蟹,但因成本太贵而终止计划。
程诗灏指,一次在印尼潜水的不愉快经历,让他决定投身保育工作。
程诗灏指,一次在印尼潜水的不愉快经历,让他决定投身保育工作。

作为生态旅游的先驱,程诗灏指本港生态资源丰富,题材不绝,例如位处本港西南端的大澳,及东北边陲的东平洲便有强烈对比,前者是渔村水乡,后者以罕见地貌著称,「你不会在东平洲看到棚屋,亦不会在大澳找到由页岩建成的小屋,但两者却同时在香港出现。」1996年,他决定投身生态旅游活动,「当时形式较简单,带市民到湿地看招潮蟹,浮潜观珊瑚,又办教育讲座,宣扬保育意识。」

他指,生态旅游须具备「天、地、人」3大要素,「天」是天然资源,「地」指地貌,当「天」和「地」都不一样,再加入「人」的元素,便发展出一方一土的独特文化,正如同一天空下的香港,同时出现大澳及东平洲两种不同景象,罕见又难得,「若加上历史元素,变化更多。」他指,现时栖息于香港公园的小葵花凤头鹦鹉,估计是19世纪殖民时代英国人带来香港饲养,其后走失繁衍;被视为植物杀手的薇甘菊,亦估计是100多年前由英国人引入作园艺植物,最终融入本港生态。

程诗灏点子多多,他指,办生态旅游活动要深入浅出地解说重点。90年代初新机场填海计划启动,唤起公众关注栖息于工地附近的中华白海豚生境问题。当时不少团体办出海观白海豚活动,他反思看到白海豚固然有趣,但公众能学到白海豚的趣味知识亦同等重要。他指,白海豚属哺乳动物,但很少人知道白海豚妈妈如何于海中哺乳,他便以奶冻作譬喻,解释白海豚乳液脂肪量高如奶冻状,以便幼豚于海中哺食。他称,当看到参加小童目瞪口呆的模样,相信他们有所得着。

西贡码头对开的小岛羊洲,有大批麻鹰聚居,多年前曾发生野战迷登岛射鹰事件,其后他办活动唤起公众关注,他指麻鹰目光锐利,可看到1000米外的事物。为演绎这个概念,他在码头放置望远镜,让市民透过望远镜看到千米以外的米粒,感受麻鹰的敏锐视力。

程诗灏曾在西贡码头设望远镜,让市民体验麻鹰的敏锐视力。
程诗灏曾在西贡码头设望远镜,让市民体验麻鹰的敏锐视力。

获「熊猫之父」鼓励续坚持

访谈中,他多次提到「反思」,因每次反思过后,均有得着。他称,早年新界发生土地非法发展事件,保育人士反对村民卖出农地,他则反思农业末落,村民卖地以改善生活;保育人士担心发展破坏原生态,「双方各有立场,难分对错。」不过他反思,「生态旅游既要让参加者有所得着,带走知识,亦要令当地人获得收益」,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年程诗灏曾被认为是藉保育敛财,一度意兴阑珊,其后认识被称为「熊猫之父」、专门研究哺乳动物的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获对方鼓励才继续走下去,并于2006年当选十大杰出青年。之后他转到菲律宾,协助当地推广生态旅游,并发掘巴拉望岛为新旅游点,但其后发生马尼拉人质事件,多名港人丧命,港人亦不再到当地旅游,合作亦告终。

程诗灏感谢潘文石教授的鼓励,并曾担任北京大学多样性研究基地的保育顾问。
程诗灏感谢潘文石教授的鼓励,并曾担任北京大学多样性研究基地的保育顾问。

先提公民意识再提导赏员水平

其后他转到马来西亚,协助推广沙巴及山打根的生态游。他指,山打根是昔日「卖猪仔到南洋」的其中一地,有不少广东人聚居,当地文化及烹煮海鲜方法贴近港人口味,便想到以美食海鲜作切入点,再配合看海龟产卵、观鸟及潜水的生态游行程,短短5年内,山打根由过去零港人到访,增至近年每年接待逾2000名港人旅客。

由杰青到中年,53岁的程诗灏仍是蓄着小平头,他深信生态旅游于香港能够有所作为。他指,「亚洲赏鸟博览会」每年吸引不少观鸟爱好者参加,主办地区或国家均受惠于访客的消费,如购买摄影器材及纪念品,带来无形收入。他也曾于活动结束后自费留在当地旅游。不过他指,香港要发展生态旅游,先要提高公民意识,让市民减少在郊外丢垃圾,其次是提高导赏员的水平,不宜流于背诵,要让市民吸收到趣味知识。

皮肤黝黑的程诗灏从小爱好大自然,中学时代迷上露营,由新界东北荔枝窝、到发现恐龙化石的赤洲等西贡海岛都留下足迹,「那时候四处露营,钓鱼、捉墨鱼、潜水采海胆。」90年代中,他中学毕业出来工作,有次到印尼旅游,潜入深海被大群六带鰺围着,场面壮观,突然整群鱼迅速游走。他浮上海面,赫见附近船只上有人向海中倾倒食物残渣,茄汁及油污覆盖海面,令他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急须提高保育意识,便投身生态教育工作。

程诗灏现时在马来西亚一处湿地营运蓝碳贸易。
程诗灏现时在马来西亚一处湿地营运蓝碳贸易。

转战大马推蓝碳贸易试点

多年前,他曾在元朗尝试人工饲养大闸蟹,但因成本高昂告终。现时他在马来西亚一处湿地红树林,尝试营运蓝碳贸易。他指,减碳是大势所趋,预期未来蓝碳贸易盛行,现时做好储碳工作。然而,他未忘生态旅游老本行,期望日后做到蓝碳贸易结合生态旅游,在不干扰湿地自然运作下吸纳旅客,藉蓝碳贸易收益,补贴管理湿地的庞大经费,减轻政府负担。对政府筹建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他建议可作为生态旅游及蓝碳贸易的试点,或许能走出新路。

访缅甸体验自然美 见识村民与大象沟通

今日的缅甸因「KK园」事件成为国际焦点,千禧年代程诗灏曾到访当地作生态游,深入山林见识当地能与大象沟通的村民,体验缅甸的自然美。

缅甸老陶匠的三代故事,让程诗灏感受至深。
缅甸老陶匠的三代故事,让程诗灏感受至深。

程诗灏喜欢旅游,在非洲大草原、菲律宾的深海等留下足迹,但说起该次缅甸行,他显得兴致勃勃。他指,那年头还是昂山素姬执政,他当时深入隐秘山林,凌晨4时随村民沿河到达象群栖息地,村民呼唤几声,几头大象步至,由村民牵引下山搬运木材。待工作完成,村民带大象回村喂食及洗澡,然后将大象野放。他指亲眼看过这种情况,惊觉人类与动物之间,竟有这样一种微妙又和谐的互助关系,十分珍贵。

他曾在那次旅途拜访1位老陶瓷匠的工作坊,也是老工匠的家。他忆述,当老工匠专心制作,其子在旁协助,老工匠的年幼孙儿则看着爷爷及爸爸干活。他指,三代同堂的画面令他印象深刻,预期小男童未来也会继承衣钵,在大山中承传手艺,令技艺不致湮没。他其后缅甸行的见闻,写成《缅甸野艳》,记下那些年的缅甸。

多年前,程诗灏于沙巴森林发现一只由长鼻猴与银叶猴杂交的混种猴(左)。
多年前,程诗灏于沙巴森林发现一只由长鼻猴与银叶猴杂交的混种猴(左)。

沙巴「邂逅」混种猴 全球首现跨属杂交

程诗灏早年曾协助马来西亚沙巴推广旅游,并于当地森林「邂逅」1只由长鼻猴和银叶猴杂交的「混种猴」,是全球首次发现猴子「跨属杂交」的个案。

该次奇遇发生于2015年,他带领一批中大学生到沙巴考察,于森林发现一只具有长鼻猴的长鼻子,以及银叶猴尖面和长尾巴特徵的「猴BB」。当时幼猴与母猴栖息树上,他以为发现新物种,立刻拍照存档,并设立通讯群组,训练当地船家及导游,充当公民科学家,一起记录幼猴。经3年追踪,他们初步确认幼猴属雌性,并将资料交当地科学家研究。科学家以幼猴的照片比对长鼻猴及银叶猴的骨骼比例,发现幼猴体型介乎两者之间,确认是该两者杂交的混种猴。他指,两种猴子同为猴科,却是异属,能够成功杂交及诞下幼猴极之罕见,相关研究亦于国际期刊发表。

他指,混种猴现已成年,可以交配,早前曾有人拍摄到混种猴抱着幼猴照片,一度以为它已交配及诞下后代,其后发现幼猴只是银叶猴,惟疫情下追踪工作暂停,至年前重启却发现混种猴栖息地有变,希望未来能记录到混种猴的兄弟姊妹或配偶,增加认识。

记者:关英杰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